杭州:给浙商回归吃颗“定心丸”
2021-06-04 16:13:59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网讯10月13日(记者王文正 项佳妮)秋风起,大雁归。
2015年10月25日,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将在杭州召开,届时,海内外浙商代表将再次汇聚一堂,共话桑梓之情,共谋发展大计。
四年前,第一届世界浙商大会召开,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向全球浙商发起了“回乡投资”的倡议。省委书记夏宝龙对浙商嘘寒问暖的四个“够不够”,在浙商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也引发了浙商回归的热潮。
四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诸多挑战,浙江各级政府积极创新招引模式和工作机制,以更浓的氛围感召浙商回归,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产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和人才科技回归等“四大回归”,实现了一个个跨越式的目标。
特别是在2015年,仅上半年,全省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64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4.77%,实现了半年红。尤其是重大项目到位资金达1262亿元,占全部回归资金的76.8%。在这半年中,浙江全省各地市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特长,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使得“浙商回归”在面临土地供应、金融服务、政策落差等挑战面前,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世界浙商网从今日起推出大型专题报道“大回归迎大聚会”,以记者的深入采访,通过多个维度报道各地市在“浙商回归”工作上的成绩,也希望以此总结各地市的特殊经验,以便各地交流与学习。
杭州:更加重视招商质量,更给浙商吃颗“定心丸”
“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浙商回归的首善之区,我们在招商引资时坚持一个理念,就是不但要坚决地完成招商任务,更要注重招商的质量。”
9月10日,杭州市经合办经济合作处处长周俊昌在向世界浙商网记者介绍杭州的“浙商回归经”时说,所谓的“招商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在产业上的选择上,不但引导回归的浙商“产业升级”,将资金投向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要求浙商具有一定的投资密度;其次是在对浙商的服务上,无论是有关项目的确定,还是有关政策的出台,只要签订了合同协议,就具有长期稳定的法律效力,不会由于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变动而发生变故,更不会因此而导致项目流产或有关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
在记者多年的观察中,无论是在浙江省外还是省内,浙商在投资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在投资地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投资合同后,由于政府换届,新任领导拒绝承认前任领导在任时的相关承诺,从而导致投资损失或投资失败,产生了浙商与当地政府的纠纷。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浙商方面,要求的优惠政策太多,甚至超出法律的规定,当地政府根本无法兑现;二是在政府方面,为了一时的政绩,胡乱答应根本兑现不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将一些难题留待下任,从而引起了下任领导的“反弹”。
但这种投资“后遗症”,将不会在杭州发生。
周俊昌告诉记者说,出于对“质量”的追求,在与回归浙商谈判有关项目时,政府方面不会轻率地做出承诺,但是只要做出承诺,就会“言必行,行必果”,只要合同签订,浙商就等于吃了“定心丸”。
“我们不会承诺回归浙商具体的投资收益,也不会给予不可能达到的优惠政策。所以我们在前期谈判时会比别人困难,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周俊昌说。
事实上,杭州市在支持回归浙商创业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
现象:资本回归增幅明显
先来看一份成绩单:今年1~6月,全市上报浙商回归引进项目392个,总到位资金331.6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5.28%。其中产业项目370个,到位资金252.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6.19%;资本回归项目22个,到位资金78.8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2.55%。
这一组数字中的亮点,是资本回归项目到位资金78.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9%。与之相对应的是,产业项目到位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的幅度是19.32%。
在资本回归方面,今年4月7日,由正泰集团、富通集团、圣奥集团、万丰奥特集团等8家浙江民企共同成立的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民投”)是浙江省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浙民投”属于产业投资基金类型的投资机构,规划注册资本300亿,首期募集资金50亿,未来将主要通过并购、加盟等方式投资浙江省的优势产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以及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装备制造等在内。此外,由蚂蚁金服、复星集团、万向集团、金子火腿等六家企业发起设立的浙江网商银行也于6月26日正式开业,成为杭州浙商资本回归的“样板”。
“资本回归呈现强劲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宏观经济面来说,实体经济困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实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就老一代浙商来说,他们在省外创业时多是依赖当地的资源和市场,而这一点在杭州并没有竞争力,但他们手里有资金,叶落归根回乡投资,最好的方式就是资本回来,总部回来,而杭州也需要金融服务。”周俊昌分析说。
当然,从回归资本的绝对数额来说,产业资本依然占主要地位。上半年,杭州市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78个,到位资金133.44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52.77%,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旅游、高技术、商贸会展等重要领域。其中长安福特汽车、比亚迪汽车、长江汽车等汽车制造产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七大行业到位资金107.39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42.47%;精工能源科技、快迪科技、修正药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信息产业到位资金68.44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27%。
特色小镇,浙商回归的“落脚点”
创业创新需要平台,浙商回归需要“落脚点”。为了浙商回归,杭州在各区构建的特色小镇,被定位为促进浙商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回归以及浙商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目前,杭州市有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江干区丁兰智慧小镇、西湖区云栖小镇和龙坞茶镇、余杭区梦想小镇和艺尚小镇、富阳硅谷小镇、桐庐健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从杭州半年招商情况看,特色小镇这个新平台,实现了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成为杭州招商的新发力点。
▲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比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按照“金融+浙商”的模式打造。小镇以格林尼治小镇为标杆,八卦田公园、白塔公园、海月公园、台山生态公园等环绕小镇,“车库咖啡”、政府性产业母基金、金融家俱乐部、基金研究员等配套一应俱全,吸引了大批基金大佬入驻。目前,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投资类机构达238家,包括敦和资产、赛伯乐投资等国内领先的机构,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引进浙江朗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金蜂巢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顺沅投资管理公司等浙商回归项目6家,累计主动管理资产规模近20亿元。
▲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
如果说,基金小镇的主题词是“金融”的话,那么,余杭区梦想小镇的关键语就是“互联网创业”。今年3月正式启动的梦想小镇,在短短几个月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集聚创业人才2100多人,引来各类投资基金70家,管理资本逾300亿元。互联网村通过公开招募专业运营机构,基本涵盖了办公、融资、社交、培训、市场推广、技术研发、战略辅导等面向创业各环节的孵化培育服务,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众创空间。面向全国先后对接创业项目300余个,吸纳了省信息产业基金、红杉资本等优质项目入驻。小镇成功打造了科技、人才和资本“三位一体”回归的新模式。
除了已公布的特色小镇,杭州还注重培育其他特色平台。比如通过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补链强链”,将产业链招商作为破题之举,初尝了产业链招商所带来的红利。
比如,长安福特落户大江东后,已吸引了2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其中包括中国南方工业、上海宝钢、德国大陆、美国江森、加拿大麦格纳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法国佛吉亚、美国李尔、法国彼欧、美国埃驰等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
长安福特犹如一个龙头带动了大江东乃至杭州的经济转型升级。今年1~6月,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浙商创业创新项目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合计13个,到位资金10.76亿元。其中长安福特与广汽吉奥两个汽车整车项目到位资金5.43亿元,占汽车产业到位资金的50.5%。继长安福特和广汽吉奥落户大江东之后,为整车提供保险杠、汽车前端模块等配套产品的麦格纳光能汽车饰件项目也落地于此,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4亿元。
未来,大江东将吸引超过5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吸引有效投资100亿元以上,预计产值达1000亿元,届时将与长安福特整车共同形成“双千亿级”的汽车产业规模。
创新招商体制
上述成绩的背后,是杭州在招商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严峻的招商竞争形势和日益凸显的招商资源瓶颈问题,2005年,杭州市制订了《杭州市产业招商协调工作方案》,筹划组建了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先进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体育产业、金融服务、信息产业、总部经济、健康养老、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10个产业招商组,由杭州市分管副市长领衔、职能部门为组长单位。《方案》明确了各产业招商组的职能定位、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目前,文创、金融、信息经济等产业招商进展顺利,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阶段工作成效显现。
“政府方面进行招商体制的改革,既是客观要求,也是主观适应。”周俊昌告诉记者说,杭州市从2001年开始招商引资,最早是“全民招商”,后来是以各个区、县、市为主的专职招商。但是,由于各个县、区、市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和招商任务的完成,在有些大项目表达了入驻杭州的意愿之后,往往会引起各个区、县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另一方面,有些重大项目会涉及到几个区、县、市,往往需要各个区县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由上级部门出面协调。“10个产业招商小组的成立,目的就在于协调各方利益,将专职招商和专业招商结合起来。”
此外,杭州市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商会服务。杭州起草制订了《杭州市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商会考核奖励办法》,对省外浙江商会、杭州在外商会等社会组织、异地在杭商会实施分组考核。发挥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招商信息、资源、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杭州市招商工作网络,通过考核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商会等社会组织为完成年度浙商回归指标任务作贡献。
在这方面,被誉为上海浙江商会回归“执行长”的富春集团董事长张国标最有代表性。“杭州市2001年开始招商引资,我们2003年就开始回乡投资。如果不包括合伙项目,仅由我们独立完成投资的,就有10几个,平均每年一个项目。”张国标说,从2003年开始,张国标已独立完成了包括崇贤港、乍浦码头、杭加建材科技园、“张小泉”五金科技园在内的11个回乡投资项目。而由张国标牵头,由上海浙江商会骨干企业组团投资的“浙民投”、“新天地 东方茂”、浙江网商银行等项目,更是成为“浙商回归”的重点项目。
“浙商回归大项目落地,带来了信息、人才、资源及国际思维等浙江经济发展急需的营养元素。”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认为,这一些,必将促使杭州进一步成为浙江经济升级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