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从“中国制笔王”到“文创产业王国”的传奇之路

2023-02-23 17:10:05 世界浙商

videoName

“妙笔生花”,传承千年中华文化根脉;“笔走游龙”,登顶世界舞台讲述中国品牌故事。

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4年,以“一支笔,一条链,一个平台”的战略路径开疆拓土,是国内文创产业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笔类出口第一,曾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制笔厂房一贝发中国制笔城,并荣膺“中国制笔王”称号。

一支笔,如何做到享誉全球?贝发集团董事长、浙江大学MBA校友邱智铭告诉记者,最大的秘诀在于,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用心做好每一支笔,让贝发制造成为中国好笔。

image.png 

邱智铭 贝发集团董事长、浙江大学MBA校友

笔载春秋 书写一代传奇

品牌是与企业相生相融的名片,所谓企业发展史更是品牌的培育史、奋斗史。贝发这一支笔,不仅记载了“BEIFA”品牌二十九年兴盛之路,也见证了中国制笔行业的历史变迁。

1993年,邱智铭替父分忧,离开国企下海创业,从此在中国制笔行业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他初出茅庐,虽顺利做出了产品,但对经营管理与市场起伏缺乏经验,企业与代工企业、经销商之间的“三角债”更是让他焦头烂额。

“如果再折腾下去,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广交会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秉持“小产品大生产,小商品大市场”的经营理念,带着装满精心挑选的圆珠笔样品的小木箱,以“流动摊位”的形式首闯广交会。邱智铭凭借百折不挠的韧性广泛结识展会采购商,细心记录、分析需求信息,终于拿下了第一笔国际订单,真正一脚跨进了制笔业的大门。

1994年,宁波贝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明确了“工贸发展,以贸为主”的发展定位。经过两年的发展,贝发实现了2600万美金的销售额,与当时上海四大制笔上市公司的出口总和持平,一举震惊业内。从此,一大闻名遐迩的中国制笔品牌翱翔九天,1996年就成为俄罗斯、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笔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终身学习是掌舵人的必修课,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997年,邱智铭作为宁波企业家的一员就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不断吸收此时最前沿的管理科学、营销理论。他说:“善布局者才能成大事。期间,我从一个传统的企业主变成了具有时代感知力与前瞻意识的变革者。”通过学习营销网络的构建和对国际市场的认知,这位运筹帷幄的下棋人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对北美市场进行重点突破和布局,实现了贝发4000万美元的营收增长。

胸藏文墨怀如谷,商场下笔如有神。临近2000年,随着市场拓展及生产规模的扩大,贝发开始由商贸型向实业制造企业转变,成立模具厂、注塑厂等一批专业工厂,首创研发技术中心、保税工厂,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产品品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贝发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制笔厂房——贝发中国制笔城,并荣膺“中国制笔王”称号,成为国内文具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品牌知名度最高、行内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数字赋能 共建生态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潮迭起,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无边界思维和平台生态圈概念日益兴起,贝发抢时夺势,开拓出“一支笔、一条链、一个平台”的发展战略,走向了数字化、创意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从一支笔的制造到一条文创产业供应链,再到一个文创行业生态平台,始终奉行企业家精神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邱智铭表示,收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信息化知识的启发,2003年贝发成为中国文具行业最早一批开启数字化进程的企业,将ERP系统引入传统文具工厂。

2018年,贝发进一步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全网营销平台,建设浙江省文创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省级供应链协同创新综合体。面向消费升级新需求,贝发整合了省内外文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文创产业供应链、创建生态闭环新模式,创新拓展了办公用品、学习用品、文创礼品、美术绘画、时尚生活、智能产品六大品类,打造“文器谷”产业发展新引擎。

邱智铭介绍,贝发文具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的核心是,通过数字中台整合文创产品的多环节和多要素,为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赋能,形成研、产、销的良性循环。“举例而言,平台纳入了制造智能笔所需的芯片技术、半导体技术,企业取用灵活。又如,通过平台上的柔性制造和快速定制技术,可为伙伴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到开模制造、产品检测的一条龙服务,5天就能把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完善为标准化产品并推向市场。”

“数据时代,天上一朵云,地上一张网,万物互联串联起数据化的制造、产品、服务、物流,谁能抓住数据,谁就是赢家。”邱智铭分析道。

如今,贝发集团拥有3400多家供应链服务企业,直接带动浙江省内1638家中小企业、间接带动150亿元产业规模,新增产业链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构建了高质量、双循环的产业新生态。在数字化的赋能下,贝发集团不仅使自身产品屡屡成为爆款,也让同行业企业紧密联合,为提升整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领航 构建文创王国

技术与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在变革趋势中捕捉前进风向是企业管理的“制胜法宝”。

贝发蒸蒸日上之际,邱智铭已经意识到,只做加工而没有专利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中国制造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核心技术必不可少。

1996年,邱智铭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笔,先后走访了制笔业发达的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终于弄清了中国圆珠笔、水笔生产的四大关键之处:精细化工、表面涂装、精密模具、精密机械加工。回到宁波,他立刻着手成立了研究中心、八个专业厂和一个保税厂。

在邱智铭的带领下,贝发从1997年开始一直坚持创新研发,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他说,“时至今日,贝发依然保持平均每三天研发一个新产品,每三天申请一项专利,历年申请专利有效数量超过3000多项。”

在强劲的创新攻势下,贝发从制笔走向文创,从制造迈向智造,从打造产业链到搭建文创产业生态平台,一路搭建起“笔尖上的文创王国”。

守业更比创业难,这座联合了行业精锐的文创船阵除了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也需紧扣天下大势实时调整最佳的航向、航速。

面对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邱智铭精辟地总结当前的市场形势就是“四个缺”。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企业百姓的钱袋子“赤字”,部分国家高通胀日用商品供应短缺,消费者购买能力下降,全球失业率增长、人才紧缺,创业市场转移等现象层出不穷。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是企业管理经典不变的处事流程。对此,邱智铭沉思再三,对症下药,“企业对内需以创新为源固本强基,以底线思维管住钱袋子,对外推动同业圈层间、各行业间构建融合发展的生态圈,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立足双循环新格局和消费升级新趋势,贝发日益关注高质量发展,研发独特创新的产品,向德国、日本等高水平的产品看齐,致力于满足新时代用户个性价值主张的需求,做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基础优势,做大深耕二十余年的供应链体系,做大做强文创行业生态闭环平台。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大潮下,同时坚持“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共创共享,抱团发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倍增动能。

进军世界级企业注定将是一场漫漫长跑,贝发不愿成为前进路上的独行侠,而是持续领跑的引路人。在上半场,贝发终结了中国企业“无技术无创新”的尴尬局面,书写了“中国制笔王”的传奇故事,缔造了庞大的文创行业王国。下半场,贝发将紧跟时代步伐,整装再发,坚定踏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品牌之力开启文创焕新、智能健康的美好蓝图。

来源:世界浙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