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 “世界超市”春潮涌动

2024-02-21 14:31:34 世界浙商

从“独钓寒江雪”到“草长莺飞二月天”,义乌的春时来得很迅猛,最难的年景转作最好的年景几乎无缝衔接。

农历正月十二,义乌国际商贸城迎来兔年开市,7.5万市场经营户开门迎客,快速进入状态。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往年情况估算,开市当天估计只有两三成的经营户开门,没想到今年这么多。市场准备的对联都‘抢’起来了。”

接到史上最大订单

苗头里的好年景

主营文具生意的经营户徐可回忆,因为今年春节来得早,去年12月中下旬,工人们新冠阳性之后大多准备返乡,彼时的工厂几乎是静止的。

“没有想到,等大家‘阳康’之后,商场忽然爆满,客流量激增。我们的客户也一直要求追加订单。”徐可坦言,那时候,很多供应商也提前回家了,既缺工人,又缺原材料。“实在没办法,只能借着现有的材料做,否则正月里没货卖也不行。我们工厂本来腊月二十放假,后来延期到腊月二十五左右才陆陆续续放掉。”

“有些时候,都不知道这些订单从哪里来的。”谈起这些,徐可又喜又愁。这不,正月里,她还在海南度假,订单已经雪片般飞来,不得已,工厂只能提前开工。

正月十三,徐可还接到一位老客户的返单。虽然不便公开订单量,但徐可表示,这是她做文具生意几十年来接到的最大订单。“客户还要求我们2月就要把货出完。有压力,但目前工人都很给力,供应链也通畅,估计问题不大。”

对于徐可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漂亮的“开门红”。问及新一年生意的预期,她笑着摆摆手,说道:“我不会预测,也预测不出来。不过从现在的苗头来看,今年的生意会非常好。”

“我们对2023年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会长黄昌潮谈到,疫情三年,外国客户进不来,义乌经营户出不去,即便线上能够交流,也难免有阻滞。“现在流动起来了,消费市场就是乐观的。”

采访间隙,黄昌潮出去接了通电话,隐约听见他问学历、工作经验,像是正在招聘。记者顺势问起,他透露,这是为协会数字品牌服务中心招募设计师,打造IP(知识产权)将成为协会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不过,留住设计师是个难事儿。我们也在思考和设计师深度合作的各种模式,例如IP销售抽成、合伙人机制等。”

如今,文具行业正在迎来久违的春天。“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义乌文具的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别人看到义乌文具越来越漂亮,订单也会越来越多。”黄昌潮情绪高涨地说道,言谈间又添几分少年意气。

清一色招聘忙

老板娘有个小畅想

这头,黄昌潮正为招募设计师而发愁,义乌县城的另一隅,浙江艳庄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艳庄”)也在公司侧面搭了个小帐篷,忙着招聘。招聘海报上列出十余个工种、近50个岗位,从包装工、灌料员到外贸业务员、销售客户经理、主播等,月薪从4500元至20000元不等。不到5分钟,已经有两拨人来咨询相关事宜。

“开年以来最大一笔订单的金额较往年超80%,(消费)恢复势头很猛。”艳庄执行董事杜健有些自豪,客户的预期比较保守,反而是艳庄的销售人员从业时间久,更懂得周期,预测更为准确。“我们基本按照销售人员的预测来备货。”

即便如此,正月十七,艳庄的备货也开始告急。流水线上,开工的工人们加足马力;实验室里,研发人员也已经动了起来。

杜健对新的一年期待值很高,但他也表示,今年公司营收的预期依然是1.5亿元,与2019年持平。“今年是恢复元气的一年,我也不想给团队太大的压力。”他坦言,前两年因为业绩压力大,团队流失率很高,“今年想给团队减减负,不过该有的业绩还是要做出来。”

可奇文创总经理黄平对2023年的预期也很高。他表示,两三年没联系的客户最近有了消息,订货的动作也“大刀阔斧”起来。“前两年,客户订货都是以半件为单位,即876支。现在不一样了,动不动就订两件、五件,他们胆子也大起来了。”

刚开年,黄平还没统计具体的销售数据,但在他看来:“翻番很简单,是板上钉钉的事。”

经历了黯淡的三年,对于生意人来说,倏忽而至的订单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但这“甘霖”来得太集中,也令人发愁。

黄平表示,他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招募新员工。“招聘的缺口很大。我们办公室都准备好了,但从实际招工情况看,工人还缺30人,设计师还缺10人。”

“本来工人就少,需要招工的工厂又多,有阵子实在困难。”徐可经过多渠道招聘,如今工人已经到位得差不多,但她也坦言,“最困难的时候,我想,要是所有的工人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企业直接到现场招人就好了。”

老板娘的想法虽然听起来天马行空,却是义乌“招工难”问题最生动的缩影。随着政企组团跨省招工的举措越来越多,这一畅想能否落地,或许还真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久别重逢

“活着”是最好的问候

开年以来,杜健接待了不少外国客户。久别重逢,他同这些客户见面时有种难言的亲切,打招呼也颇有他们年轻一辈的“小幽默”——“见面的问候语都是‘还活着呀’‘活着呢’。”杜健说。

的确,之于企业而言,过去三年像一场海啸,滔天巨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艳庄等中小微企业如小舢板般时刻都可能被浪头吞噬,“活着”或许是最好的问候。

行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内外,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也让记者莫名感动。遇见印度客商吉尼时,他正准备向相熟的眼镜店家订货。甫一进门,他就问老板娘要了一张A4纸,开始誊抄订货单。双方打交道已经六七年,行动间有种无言的默契。

吉尼长期在义乌为其他外国客户寻找货源,像是国际贸易与义乌的一个“枢纽”。“我在义乌已经12年了,客户并不限于印度,非洲的生意也做。”

疫情期间,吉尼也没有离开中国,老板娘评价他“已经是新义乌人”。“疫情期间订单少了一些,但(总体情况)还可以,年均提成可以达到50万元左右。”吉尼表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订单量的变化暂时尚未显现,一来因为效果缓释,二来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2月底到3月份,估计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义乌万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峻翔也正摩拳擦掌,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外国客商。自2017年第一届中国义乌文具礼品展以来,义乌文具行业的发展进入加速期,而骆峻翔就是展览服务的提供商。

去年下半年,文具礼品展因为疫情未能如期举办,这让骆峻翔和经营户们都很遗憾,也令他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

“今年的筹备工作开始得很早,95%的经营户都考虑继续参展。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工作重心仍在于加大采购商的邀请力度,今年将多邀请一些外商、渠道商。”骆峻翔介绍,除了“请进来”,他们还计划“走出去”,“我们准备在外贸端发力,正在筹划到境外去做订货会,目前重点瞄准了东南亚的中高端市场。”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徐可为化名)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艳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