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与“四千精神”

2024-02-25 22:33:07 世界浙商

“第一代浙商的标志性人物,‘四千精神’的优秀代表。”

2月25日,当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逝世的消息传遍全网后,这样的缅怀之词出现在各地各处。

作为饮料王国娃哈哈集团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宗庆后始终坚持亲力亲为,而其勤勉与强势也为行业内外所熟知。如在公司,他总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七十多岁时仍坚持走访市场调研,他了解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甚至知晓饮料瓶盖上有几个齿。

 


2003年,宗庆后与鲁冠球、冯根生热情握手他们是杭州企业家的“三大巨头”

宗庆后是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2002年,杭州市工业兴市大会上,他与冯根生、鲁冠球3人一起,各获政府奖励300万元。这三位,也被视为一代浙商的标志性人物。

宗庆后的身影在2024年的早春悄然远去。在此之前,2017年7月,冯根生去世,享年84岁;2017年10月,鲁冠球去世,享年72岁。属于一代浙商的那个时代,也足音渐远。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以“四千精神”为代表的第一代浙商所留下的宝贵财富,直至今时今日,依然润泽着以浙商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依然在中国经济的潮涌冲刷中,露出不朽而璀璨的光芒。

“四千精神”代言人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发轫于浙江,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浙商的真实探索,是浙商创业史的真实写照,它也如寒夜明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向更远处行,向更高处攀。宗庆后以及他代表的浙商群体定义了“四千精神”,也以其经历,成为“四千精神”的代言人。

宗庆后的三轮车(图片来源:浙商博物馆)

“娃哈哈是白手起家的,以前都是做代销、做小生意,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确实举步维艰,别人也看不起你,不过我想当时很多创业企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这样。”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史时,宗庆后曾这样说。1987年创办娃哈哈时,他已是42岁了,改革开放给予了时代的窗口与机遇,宗庆后抓住了这缕春风,于不惑之年开始了一场在当时人们看来颇为冒险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如宗庆后这样的浙商正是从一穷二白之间,在资源小省中“无中生有”,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打造了一系列浙商企业的传奇故事。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即使已经功成名就,如宗庆后这样的浙商,依然保有初心,对他们而言,对于事业的追寻贯穿于人生意义的始终。而在宗庆后身上,个人物欲的寡淡与其在事业上的强烈进取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年近八十高龄的他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一线触感,出差时与经销商面对面聊天,了解市场行情。他也曾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人,都是‘大权独揽’。”七十岁后,宗庆后依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2024年1月,一位与其亲厚的浙商曾去探望病中的宗庆后,在这次探望中,宗庆后始终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放心不下”。即使病中,他依然坚持工作。

“对我来说,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整个人生所有的梦,是一切的意义、价值、标签和符号。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宗庆后曾如此定义娃哈哈。一往情深溢于言表。

2016年12月22日,有网友爆料在高铁二等座车厢偶遇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

而在个人生活上,宗庆后的“抠”闻名在外,他数十年如一日,夏天穿凉鞋,平时穿布鞋。有说法称,他一年的生活花费只有5万元。2016年,有网友爆料,在高铁二等座车厢偶遇宗庆后,引起了社交媒体的关注。相较于其事业,宗庆后的个人生活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所有的一切,成就了宗庆后,也成就了娃哈哈。而“四千精神”作为浙商群体的一大标识,也令浙商们的成就如潮涌中的珠贝,在困难与求索中,磨砺出珍珠般光华闪耀的事业,最终成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新时代,新光辉

2023年3月,浙商“四千精神”再次刷屏,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时重谈 “四千精神”,激励全国民营企业家要有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和万千豪情。

“四千精神”的珍贵之处,在于穿越时光依旧熠熠生辉,在新的时代依旧对于企业家有着暗夜灯塔般的指引作用。

可喜的是,新一代的浙商正在接过父辈留下的财富,而“四千精神”正是其中的重要瑰宝。

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在公司内同样以勤勉闻名。2007年,她执掌宏胜饮料集团。2016年宏胜建立起BPM系统,将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固化,流程必须按照预算控制策略科目设置,确保流程按照限定的授权规则运行。据此,宏胜做过一个BPM办事效率排行榜,系统显示,宗馥莉是高管中效率最高的,她处理完一个公文平均4个小时,而邮件请示通常几分钟就能秒回,最早都是早上六七点批复。

“浙商的今天就是凭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样一种精神,起步发展和奋斗出来的;浙商的明天更要弘扬‘四千精神’。”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这样说。作为奋斗在经营一线的民营企业,要坚定的成为创业者、创造者、贡献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个时代的足音渐远,而“四千精神”伴随着浙商的经历与故事,必将传唱于江海湖泊之间,并将催发更多传奇。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姚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