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军:从“小步慢跑”到“奔涌向未来” |《浙商》杂志全国行

2024-04-30 10:15:43 世界浙商

2004年至2024年,《浙商》杂志以“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为宗旨,伴随中国民营经济走过风雨20年。

在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启动全国行,推出年度大型融媒报道《寻路中国经济》系列,选取数个浙商活跃其间、深度改变对应经济与产业生态的地区,以商业地理的视角,解读浙商人文如何浸润地区发展,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与超越。
系列第一站,我们的记者走进东三省广袤的黑土地,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浙商如何成为东三省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故事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今天推出“东北复苏——浙商与这片土地的20年”的第三篇《姚力军:从“小步慢跑”到“奔涌向未来”》。
一夜落雪,刚竣工不久的龙江学子创业园银装素裹。行走在积雪上,所闻是令南方人新奇的簌簌声响,江丰电子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对此则并不陌生,反而格外亲切。

姚力军在浙江宁波创业近20年,却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从求学到创业,他离乡30余年,以“十年磨一剑”研发生产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结束了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据日本富士2022年靶材市场报告,江丰电子市场占有率达23.7%,位列全球第二。2022年,姚力军回乡,在哈尔滨新区投资了第一个项目。

从“小步慢跑”到“阔步向前”

“我26岁离开家乡,时隔29年回乡创业,不仅仅是因为家乡情怀,更因为我关注到龙江正迎来一个发展的巨大机遇期。”姚力军很喜欢以“龙江”二字亲昵地称呼“黑龙江”,他看这片土地时的深情是与其他浙商全然不同的,如果常翻他的朋友圈,不难发现,他看龙江的山也情深,水也情深,连龙江的一片云也能牵动起他的乡情,但游子对故乡的赤诚之情与投资决策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他也多次强调这一观点。

2022年,姚力军以其创办的哈尔滨同创普润科技集团为主体,在哈尔滨新区投资10亿元建设哈尔滨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暨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主要建设超高纯钛、铝、铜、锰等超高纯金属的大批量生产线以及超高纯材料分析检测研发中心。据介绍,一期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20亿元,打造的产业园区可形成50亿元规模的超高纯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同创普润副总经理李丹领着《浙商》杂志记者走进车间,他介绍,这一项目在2023年10月已竣工,如今正处于设备调试阶段,“3月份,有部分产线开始量产;5月,也将有一批产线进入量产阶段。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干到4个亿。”

谈及姚力军的投资策略,李丹透露:“因为坊间传言‘投资不过山海关’,乡情归乡情,姚董(姚力军)还是要为企业负责,做理性的投资决策。不过,‘小步慢跑’试水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所以我们才敢大批量地投资。”

“这个项目(一期)投资建设得非常顺利、发展态势非常好,所以坚定了我在龙江落地第二个项目的信心。”姚力军谈到,如今,龙江学子创业园(二期)暨哈尔滨新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的子项目也正陆续开工,“这一次,总投资是50亿元,其中仅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薄膜的产业化基地单个项目即投入了15亿元,这是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薄膜在国内的首条生产线,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预计年产能60万平方米。”

来自家乡的“意外之喜”

《浙商》杂志记者曾多次采访江丰电子,每每走进工厂,仰望大国重器,总心生敬佩。

“芯片生产对靶材金属纯度的要求极高,通常至少要达到‘5个9’或‘6个9’。”李丹说的“5个9”与“6个9”是业内人士常用的说法,即纯度需达到99.999%或99.9999%,“我们现在说芯片的线宽都是以纳米为单位,倘若其中有一点瑕疵,如密度分布不均或者有空隙,就容易出现断路,所以超高纯金属不能含任何杂质。此外,为了镀膜均匀,靶材对平整度的要求也很高,1平方公里面积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

提及技术议题,姚力军也分享了一个来自家乡的“意外之喜”,他以“工业维生素”--金属锰为例,“当开始生产14纳米以下的芯片时,铜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了,尤其是在生产7纳米、5纳米芯片时,铜就会与其他金属发生反应。到这一阶段,就要向铜里掺锰,形成铜锰合金。换言之,锰是未来芯片向更高精度生产的重要材料。”

“超高纯锰的生产未来也会放在哈尔滨。”姚力军谈到,此前,他们曾在余姚提炼超高纯锰,当时的纯度是99.9992%,但在哈尔滨一个临时厂房却提炼到了纯度为99.9998%的锰,“没有改变任何的技术路径。”

“最早,我们提炼超高纯钛时亦是如此。我们后来分析,因为哈尔滨气候干燥,所以金属不容易氧化,对应杂质也会更少。这也算是哈尔滨的天然优势。”姚力军说。

栽下“梧桐树” 期待学子归

“立足我们行业来看,哈尔滨天然存在很多优势。”姚力军谈到,哈尔滨是“共和国长子”,有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物产也非常丰富,同时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业人才资源雄厚,“我相信,在黑龙江发展新材料是大有可为的,也符合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和时代潮流。”

行走了多个车间,记者发现,虽名为“龙江学子创业园”,但园中却仅有普润同创一家企业,这难免让人疑惑。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时,姚力军答道:“是我提出来建设‘龙江学子创业园’的,我希望能做好这个项目,形成标杆和示范,为国内外创业成功的学子们打个样,也欢迎他们归来建设‘龙江学子创业园’。”

姚力军谈到,建设这个园区就是要给回家乡创业的学子搭建着陆和事业腾飞的跑道。人才回来了项目就能来,有了人才才会有项目,有了人才项目才能做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龙江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人才团队回来。”

“其实,每个龙江人都有家乡情结,需要唤醒、激励他们回来。”姚力军说。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李艳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