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达苗:融合浙商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牵起更强壮的“地瓜藤蔓” | 会长访谈

2024-07-05 20:59:34 世界浙商

改革开放40余年,浙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回顾来时路,老一代浙商驰骋商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现今,800万浙商群体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值此《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浙商》杂志推出系列报道——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地瓜经济”,与各地浙江商会会长展开探讨,共话新时代浙商的新发展与新机遇。 

浙商“四千精神”就是对浙商群体特质的提炼总结,也是我们浙商能够在他乡立足、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因。

Q:《浙商》杂志记者杨源

A:内蒙古浙江商会会长施达苗

Q:在内蒙古,浙商的发展情况如何?作为“地瓜经济”的践行者,浙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A:截至目前,内蒙古有浙商约26万、浙江籍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42000家。在蒙浙商主要涉足新能源、医疗、金融、商贸、物流等多种行业和领域,从传统能源行业到新能源装备“智”造,从绿色生态农牧业到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累计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年销售额超1200亿元。

Q:您认为,哪些特质帮助浙商在他乡立足、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商会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A:我们浙商秉持的“四千精神”与内蒙古的“蒙古马精神”有着相似之处。这两种精神都强调脚踏实地,不辞劳苦,为了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作为浙商群体的一员,我们肩负着践行和传承“四千精神”的责任和使命,更要牢记持续擦亮“浙商”这张金名片。

2024年是内蒙古浙江商会成立的第18个年头。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力度持续加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商会利用平台优势,成立了专门的项目部门,致力于深入挖掘产业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并与内蒙古各市(盟)、县(市、区、旗)建立联系,实现产业项目的精准对接。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推动了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浙商企业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回报。

Q:当前经济形势给浙商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浙商需要如何应对?

A:当下,国际冲突时有发生、贸易摩擦逐渐加剧等世界局势影响着中国经济,国内竞争加剧、产业转移、消费升级等因素深刻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比如加征关税,对于制造业发达、外贸企业林立的浙江而言,影响重大。但企业和市场在面临困境时总会寻找其他出路——有些制造业企业会进一步合理布局产业链,通过产业转移,合理规避关税带来的负担;有些制造业企业会引进高附加值的项目或产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机制,如此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长足、健康发展。

我主要是做农牧业和煤炭业的,企业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我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浙商应当更加关注宏观经济走势,抓住机遇,通过准确理解产业演进规律,及时作出转型升级的决策;制定符合当地民情的发展策略,在紧跟政策导向的同时,加强区域间政企联动,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平台的作用,助力“地瓜经济”发展。

Q:今年是《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能否分享您与《浙商》杂志的故事?对于《浙商》杂志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A:《浙商》杂志是一本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杂志,我能够从中了解浙江商界的发展动态,也能够深刻感受浙商精神的鼓舞和启发。我特别欣赏《浙商》杂志对于青年企业家的关注、支持和引领,激励他们勇于传承和创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2023年,我在杭州参加了第16届《浙商》年会,印象很深。这次年会以“蓄势与重构”为主题,聚集了众多浙商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全球竞争格局重塑下的浙商发展。我认为,这次年会不仅为浙商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还抛出了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战略问题,引领浙商在全球竞争中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迈向崭新的时代。我衷心祝愿《浙商》杂志能够不断创新,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同时,期待《浙商》杂志能够将影响力继续传播到全球更广阔的地方,成为全球浙商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指南和智囊。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