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多次转型,他在杭州打造了一个“智能机器人王国”

2024-12-04 11:09:40 世界浙商

58分钟内,陈如申手持话筒,像一位熟练的产品经理,带领到访者参观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申昊科技”),讲解公司的产品和发展历程。

讲到企业的发展时,他细数公司22年来的多次转型。从创立之初的电动车检测平台,到2007年介入智能电网监测设备领域,再到G20杭州峰会之后决心做人工智能机器人。每一次转型,他都准确踩在时代风口上。

“眼前这款智能机器人曾为国家级论坛提供服务,而我身后的这款,则是团队为川藏铁路的建设量身定制的……”站在十几款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前,陈如申如数家珍。他说,每一款产品研发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讲到企业所获的荣誉时,他相当自豪:“我们是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么多年积累了600多项专利,并建有浙江省重点院士专家工作站、智能运维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去年,我们还做了7台机器人为杭州亚运会提供服务。”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如申

2002年,陈如申带领一帮浙大毕业的朋友创立了申昊科技,那一年他28岁。22年后,50岁的陈如申和他的团队,已经在杭州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品类丰富的“智能机器人王国”,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机器人及智能电力监测和控制设备,逐步形成“海陆空隧”的产品布局。

多次转型

转型,是陈如申在介绍企业发展时的高频词。

初创之时,这家小公司致力于电动车检测技术的研发,2007年,决定进入电力行业的变电在线检测,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此为第一次转型。彼时,通过与浙江大学团队的技术合作,申昊科技在变压器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将检测时间由以往的8个小时大幅缩减至28分钟。

陈如申表示,正是这次技术创新,让公司在电力检测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顺利实现了业务转型。

2012年,申昊科技开始探索移动端电网检测方案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激光制导等技术尚未成熟,做出来的机器人还不够智能。陈如申回忆,那段时间非常痛苦,机器人搜集完信息后,工作人员还要拿硬盘把数据拷出来看,“(机器人)就像一个大号的移动硬盘,一点都不智能。”

转机始于2014年,激光制导技术为申昊科技在移动端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帮助。陈如申回忆道,激光制导帮助产品解决了信息通讯的问题,拍完的照片1秒钟左右就能把数据回传到后台,在电脑上进行分析。由此,申昊科技做出了第一款机器人。

2016年,G20峰会是杭州的一件大事,我就斗胆去浙江省电力局,问我们能不能在杭嘉湖地段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做巡检?”陈如申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次尝试,为公司带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上亿元的订单。他称,那一天起,便决定带领公司转型做人工智能机器人。

“我相信,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像医生一样对工业设施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隐患。这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他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公司进一步深化了对工业大健康概念的理解与实践。

如今,申昊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的智能监测体系,旨在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来预防潜在风险,确保各场景下生产的安全。

打造一个智能机器人王国

经过多次转型之后,如今,陈如申又有了新的目标:利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机器人,通过其搭载的传感器,像给人做体检一样对工业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全面的产品供给。

“相较于人,机器人不怕苦、不怕累还不怕死。”在陈如申看来,针对不同场景开发的机器人,可以在场地里进行无死角地巡逻,并把数据实时传到后台进行分析,工作人员可以据此判断设备是否有故障,这对各个行业的数字化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每当走到一款新的机器人前,我都有很多的故事想跟大家讲。”站在一款为川藏铁路定制的机器人面前时,陈如申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他说,非常希望能讲一讲团队在开发这款产品时的故事。

2020年开工建设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接近两千公里。可以想象,这条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建的铁路”,在建设、选址、环保、桥隧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去年,申昊科技的技术团队到西藏做产品运营调研时,碰到了一波新冠疫情,团队8人全部感染。

“在平地上得了新冠尚且难受,何况是在四千多米的海拔上?”作为企业老板,陈如申回念起那段时间仍心有余悸:“我是吃不下也睡不着,调集了能动用的一切力量,把医药送到了前方,幸得老天眷顾,最终所有设备顺利交付并正常运行,团队成员也都平安归来。”

被问及这款产品的价值时,陈如申不免自豪。他说,一个隧道原来要四个人,在海拔高的地方做测量非常危险,但用上申昊科技研发的产品后,便能从四个人直接减少到一个人。“川藏铁路上有800多个隧道,也就是说,可以至少省下2000多人次。”

在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人越多,风险越大。陈如申动情地说:“我经常为公司能做出这款机器人‘点赞’,虽然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但我一想到,这款产品投入使用后能避免很多人暴露在有风险的地方,我就觉得非常值得。”

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算法有效地代替人,或许就是未来许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它将真正提高效率,为人的生命安全做出保障。陈如申表示,作为民企,申昊科技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很大。但他说,“亏一点钱不要紧,科技总是要有人提前去干,也会有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倒下,但只要能向前迈出一步,我认为都是值的。”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人才

这两年,新质生产力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关注。

在陈如申看来,新质生产力是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以及生产的模型做出新的改变。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通过科技创新的去解决用户的痛点,为社会去创造价值,来同时为企业去创造价值” 。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节点是什么?陈如申自问自答道,“关键就是人才!”这么多年,他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经营企业,而是在全世界找人,他认为,只有找到合适的人才,才能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做出技术突破。

明年,申昊科技计划进一步强化其在巡检领域的领先地位。陈如申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公司将不仅仅满足于用机器人发现故障,更要实现对故障的修复能力。例如,申昊科技正在研发中的新一代机器人将配备更加灵活精准的机械臂,以及更智能的操作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执行开关操作、更换部件甚至设置密码等任务,真正实现从检测到维护的一体化服务。

“未来,公司将以杭州总部为中心,逐步实施多区域全球化布局的一体化战略目标。”陈如申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也尚有欠缺,他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让公司研发的高端装备走出去,让“中国创造”走到全世界,为祖国争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胡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