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三重关系

2024-12-13 17:34:33 世界浙商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在一个城乡区域差异较大、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走和平开放创新发展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很长一个时期,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都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需要的最关键保证。但是,也必须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应只关注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关键问题,它还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必须妥善处理好三重关系。

其一,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相互促进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上的。无论在哪儿,一提新质生产力,常听到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基因编辑、高端装备、新能源……如此种种,好像非此不能体现先进,非此不能代表新质,求新求高求大心情迫切。新质生产力的比重高当然是好事,可从总体上看,新质与传统(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关系常是二八开或三七开,如数字产业比重与产业数字化就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在关心两成三成新质的同时,更大的着力点其实是现实生产力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新技术新模式在现实产业的使用,带来的效率提升将是巨大的。衣食住行游购娱领域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不独是技术的先进,现实生产力只要它能向前一步,是市场需要、能实现创新改进并盈利又再创新投入生产循环的,都可做先进生产力看。

其二,要处理好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和依靠人力资本支撑的阶段匹配关系。从趋势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技术资本深化不断替代劳动的过程。在过去产业升级过程中,我们看到工业替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时,大量农业和手工业人口失业。比如,我国从事外卖、快递等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有八千万以上,加上大量的出租车、代驾等从业人口,规模巨大。如果无人驾驶短期大规模使用,带来的社会冲击是可怕的。新技术的使用,必然要考虑与现实人力资源结构的匹配性,在卡脖子的技术上当然要加快速度,但在促进那些支撑大量就业的行业向新质迈进时,理应考虑技术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社会承受度和结果均衡性。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引进消化再吸收先进技术时,并没有一味选择大量替代劳动力的自动化超前技术,而是走了适度超前,让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与技术驱动相匹配、递次升级的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生产力保障。因此,我们的政策导向,在鼓励技术增效时,一定要把发展创造更高收入、更多就业的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素质提升投入,提高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匹配性;另一方面,控制好产业创新升级的节奏与领域,避免高效率技术迭代应用过快带来大规模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引发社会危机。

其三,要处理好全国一盘棋和地方因地制宜的平衡互补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包括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科研条件等,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国一盘棋策略下,既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解决好外部环境竞争带来的重大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重点产业等“卡脖子”问题,在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领域实现跟跑、并跑甚至领跑。同时,又要让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殊化、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要多依靠市场选择配置资源,多走先立后破的路,万万不可叶公好龙、望“新”惜售,把有限空间、有限资源“ALL in”所谓的新质生产力。这也是让真正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又不陷入因过度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带入内卷式竞争陷阱的关键所在。

来源:《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