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为国家战略第六年 长三角“一体化”到了哪一步?

2025-01-06 16:07:17 世界浙商

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让人们可以在长三角“横着走”;沪苏浙皖四地越来越密集的低空航线,让区域内的跨省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52项制度创新经验“出圈”……

刚刚过去的2024年,长三角的“一体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如何在“一体化”的“一”这个关键字上下功夫,形成了1+1大于2的效果?2025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又能在哪些方面更进一步?

2024年12月26日,列车驶过沪苏湖高铁元荡湖段。(图源:新华社)

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变得越来越“短”

如今的长三角,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2024年6月15日,首条同时跨越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列车迎来首发,让游客只用大约8小时就能领略三省一市的风景。

如今,这样的高铁环线在长三角也越来越多。

2025年1月5日,全国铁路将实施2025年第一季度列车运行图。借助着2024年底开通的沪苏湖高铁,长三角又推出了一条新的“环线”。通过沪苏湖高铁、合杭高铁、宁安高铁、沪宁城际等4条线路进行串联,形成上海南至湖州南浔至芜湖至南京南至苏州至上海的长三角新环形铁路网,单向里程约770公里,旅时约5小时。

这条环线,不仅让沿线城市旅客可以按需“分段乘坐”,还能够让沿线的中小城市与上海、南京这两座中心城市相连接,得以深度融入一体化的发展。

2024年6月15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正式实施。当日,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列车迎来首发。(图源:视觉中国)

越来越“小”的长三角,也给长三角更多的城市,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浙江安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沪苏湖铁路开通之际,安吉也来到了上海,举办了一场乘着沪苏湖高铁去研学的推介活动,希望借着“时空距离”的缩短,为安吉带来更多的游客。

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上海波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研学官周云龙表示,浙江安吉有着丰富的游学资源,沪苏湖高铁将促进客流的增加。“我们预估,这条高铁开通以后,研学的客流量可以提升30-40%,每年的客流量可以达到10万人次以上。”他说道。

截至2024年12月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

除了地面上的高铁,越来越密集的低空航线,也给长三角的未来出行,提供了更多的畅想空间。

2024年8月18日,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江苏昆山城市航站楼的直升机载客航线正式开通,成为了国内首条跨省定点低空载客运输航线,将原先几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二十多分钟,为长三角区域的低空交通连接开启了新篇章。

2024年8月18日,江苏昆山,连接上海和江苏的低空载客直升机航线正式运行。乘客尝试乘坐直升机。(图源:视觉中国)

随后,长三角各地类似的航线不断涌现。

2024年10月12日,苏州“一口气”试飞了三条航线,分别是从常熟到上海浦东机场、从吴江到上海虹桥机场,以及从苏州高新区到上海浦东机场,均可将2到3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几十分钟。

长三角的创新联合体,越来越多

在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依托着不断完善的交通与制度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也在持续加强。

2024年12月4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通报了2018年以来的多项成就。

长三角一体推进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18年到2023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变化(图源: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第九,首次跻身前十。

根据《人民日报》对2024年的盘点,长三角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等13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

而协同创新也带来了更多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截至这场发布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

此外,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也已经在2024年6月组建,这一举措,也将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里程碑。

在浏览这12家联合体的名单时,记者首先注意到的,是“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新能源汽车正是长三角的明星产品,也是长三角合作机制的重要体现。“上海生产芯片,浙江生产压铸机,江苏生产电池,安徽生产整车。”这句话广为流传。

2023年11月8日,在安徽新能源汽车工匠学院举行的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技能竞赛上,参赛选手进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实际操作。(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了解到,该联合体由长三角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合体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劲科技等15个成员单位组成。

《杭州日报》报道称,这些企业、高校将联合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CAE分析、轻量化设计等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进长三角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保障。

作为在浙江宁波的企业,力劲科技的最新技术预计能使汽车大型整体铸件的重量减少约20%,为汽车的轻量化、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制造成本也将大大缩减至每公斤仅需33-35元。

面对媒体,力劲科技等众多企业的负责人表示,通常一体化程度越高,产业链就越短,新产品能够快速推向市场,这对于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无形中就会比竞争企业多了更多与消费者磨合的时间。

数据显示,在长三角这片区域面积仅21.0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产了全国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汇聚了蔚来、理想、江淮等多个自有汽车品牌。2024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汽车出口1806.3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国的39%。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有效的分工合作体系日趋明显,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图源:新华社)

如今,借助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继续推行一体化,2025年可能做哪些工作?

在取得上述成就后,2025年长三角如何继往开来,推进一体化?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半年前发布的一份文件中窥见端倪。

2024年7月25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共计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9方面、165项重点任务,为长三角地区未来几年工作重点明确路线图和任务书。

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上,不仅包括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广远程虚拟窗口跨省通办模式,创新跨省“一件事”集成服务;也包括了深入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医疗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

2024年7月18日,沪苏浙皖四地警方开启长三角区域居民户籍信息动态项目变更跨省通办。来自浙江、在上海工作的翁先生办理这项业务后展示回执。(图源:《人民日报》)

截至2024年12月底,长三角示范区内已有53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926家药店实现跨省医保结算;9条省际“断头路”陆续通车,8条跨省公交累计发送乘客超384.6万人次。网上跨省通办事项超3500项,累计办件量达11.6万件。

可以预见的是,在2025年,长三角居民的生活将变得更方便。

此外,在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计划》提出,要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并支持南京、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实际上,自长三角一体化被提出以来,张江与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便开始携手推动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实施“两心同创”,探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其中,“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的合作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实践案例。

记者了解到,“光源”是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的简称,被誉为“前沿科研的眼睛”,为先进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医学等领域提供微观观测条件。

2024年4月10日,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员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线站向团队成员讲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社报道称,“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正在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让长三角合作的“神奇之光”能更进一步“照亮”微观的世界。

对于未来产业赛道,长三角三省一市也将在一体化的助力下,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告诉记者,目前低空经济在长三角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区域内的合作远远大于竞争。“我们计划在2025年推出几条常态化的载货航线,2026年会有常态化的载人航线。”他对记者说道。

而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这些产业当中,三省一市也已经共建平台,共享发展机遇。

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成立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通过整合制造业龙头企业资源,聚焦工业互联网刚需场景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海关总署近日也发布了多项措施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其中便提到了协同地方政府持续推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试点,并探索“白名单”跨区域互认,促进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

从民生到产业,长三角的“一体化”样板,也将给全国更多的区域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并带动其他区域的高质量与一体化发展。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