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李鹏:从硬核科技到全球话语权,杭州如何实现“一群龙”的梦想|六评“杭州六小龙”②

2025-02-12 10:33:16 世界浙商

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浙江——因杭州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今日起,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杂志、世界浙商客户端联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报道,揭开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码。

今天推出“六评六小龙”第二篇,浙江经略规划咨询集团董事长、正高级经济师,浙商智库新锐百人会研究员魏李鹏:从硬核科技到全球话语权,杭州如何实现“一群龙”的梦想

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时,我深感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正悄然改写中国科技产业的版图。杭州的创新企业正以“硬核科技”为矛,刺破全球技术垄断的壁垒。  

而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深度求索(DeepSeek)等开源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杭州的创新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过去的几年里,科技行业的发展往往遵循着从0到1、从1到80、再从80到100的突破路径。然而,深度求索的出现,大大简化了这一过程

深度求索不仅帮助企业从1直接跨越到80,还通过开源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对于近日出现的“深度求索办公大楼成为网红打卡点”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亲近但不要亲密”。距离产生美,让企业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技术的进步,而不是盲目追捧。深度求索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公司与产业资本、市场场景相互反馈的紧密关系,无论是核心科技的依赖动能,还是对产业资本和市场场景的依赖需求,深度求索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证视角。  

而杭州,正是这种科技、资本、市场互动创新生态的典型代表。外界常问:为何是杭州而非上海、北京孕育了六小龙?答案藏在这座城市的“矛盾特质”中

一方面,低能级城市具有高创新浓度。杭州的城市能级低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金融资源、国际化水平亦不占优,但恰恰是这种城市“小体量”成就了创新“大热量”。“阳光雨露”的政策支持和生态服务,为独角兽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温床。杭州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新科技领域、新产业赛道”,以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为锚点,构建“服务促创新、创新促转化、转化促产业”的发展生态。六小龙的崛起,正是政府“精准滴灌”与企业“自由生长”同频共振的结果。  

另一方面,杭州企业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将“中端与终端”实现双向打通。六小龙的共性在于打破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割裂。以宇树科技为例,其机器人虽在成本与续航上面临挑战,但通过中端使用(制造业效率提升)与终端应用(新消费场景应用)的联动,逐步构建生态闭环。再如当前杭州零跑、广东小鹏等新能源汽车推动“科技平权”,通过取消车型分级、全系标配智能驾驶技术,将高端技术下沉至大众市场。这种“技术普惠”思维,正是杭州企业从“小而美”迈向“大而强”的核心逻辑。  

然而,尽管杭州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剖析“六小龙”企业案例时,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企业的两难:技术突破的迫切性与市场落地的复杂性。例如,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具有续航短、成本高的问题,本质是电池技术与精密制造的限制。若盲目加码电池容量,反而会导致机身过重、作业风险上升。这要求企业必须从材料科学与系统集成两端同时发力,而非单一技术堆砌。而宠物机器人,则需在“陪伴功能”与“技术可靠性”间找到平衡——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冰冷的硬件,而是情感交互的温度。  

这些挑战揭示了一个真相: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必须并行。企业既要在实验室攻克“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在市场中完成“从1到N”的规模化验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的破局之道在于“数实融合,智驱未来”。杭州六小龙的成功,离不开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赛道的精准卡位。未来十年,企业要从“顺势而为”转向“乘势而进”,要做到“做专”“做精”“做特”“做新”。但“专精特新”也绝非鼓励企业偏安一隅,而是期待其在细分领域建立全球话语权。  

媒体与企业的合作也很重要。媒体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能替代企业思考、决策。媒体应当发挥观察窗和发声筒的作用,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有容乃大的理念,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不仅是杭州的骄傲,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在这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中,杭州正以其独特的互联网基因和营商环境,孵化出一批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我们有理由期待,杭州将继续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成为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重要力量。

未来,杭州的目标是从“小龙”发展至“大龙”,但“过度拔苗未必一定助长”。我们应当趁此机会打响名号、打通生态、打造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稳中求进、进中出新,从“六小龙”到“一群龙”。我们始终坚持科技以人为本,我们仍将看见“一面科技,一面生活”,让科技创新的力量点燃品质生活的幸福。

来源:《浙商》杂志 文丨魏李鹏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