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浙商成为省委书记的座上宾,他们是?都说了啥?

2025-02-15 11:48:33 世界浙商

2月13日下午,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

座谈会上,20家企业、高校、科创平台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先后发言。经过梳理和采访,《浙商》记者发现,受邀的20位参会代表中,有10位浙商代表,他们分别是:

阿里云董事长吴泳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零跑科技董事长朱江明、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荣盛石化总经理项炯炯、华峰集团董事长尤飞宇、新和成董事长胡柏藩、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游科互动科技董事长冯骥、华为浙江总经理赵蕊

10位浙商代表说了啥

这场座谈会上,企业是最重要的座上宾。这十位浙商代表涵盖了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到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领军企业。那么,浙商代表们在这次座谈会上都说了点啥?

过去的2024年,零跑汽车实现全年销量接近 30 万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站稳中国造车新势力前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浙江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更离不开浙江优越的营商环境。

零跑科技董事长朱江明在座谈会上表示:“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是零跑的根基。新春以来,同为浙大系创业公司的DeepSeek在全球掀起新一轮AI浪潮,零跑作为目前唯一与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的新势力车企,将DeepSeek-R1大模型与小零GPT大模型有机结合,为用户打造更智能、便捷、个性化的驾驶空间,部署DeepSeek - R1的零跑全新座舱即将上线。2025 年是零跑创业的第十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全域自研。”

华峰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浙商》记者,在“实体制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方面,华峰一直在创新,董事长尤飞宇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中试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核心环节,可以说,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是切实增强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抓手和重要补充。为此,希望我省在中试基地的‘政策制定和手续办理’上,加大支持力度,为包括华峰‘绿色石化与新材料行业’在内的中试基地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华为浙江总经理赵蕊结合华为服务创新浙江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座谈会上分享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高校—平台”对接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议高校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优化课程设置,华为将立足“智能基座”和华为全球培训中心,在鸿蒙、鲲鹏、5G、AI等相关课程以及师资培养、人才双选会等方面,助力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华为也愿意贡献产业难题需求和技术力量,依托杭州研究所,助力打造以企业为主导、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的产学研融通新范式。

其次,建立“1+2+N”体系,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与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1”是指将算力路线收敛到“本地研、本地造”的鲲鹏、昇腾处理器上,集中力量支持华启智慧(IDEASEA)等生态伙伴品牌服务器服务省内和全国;“2”是建议由政府统筹,重点支持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百花齐放的大模型市场,为各行业提供普惠AI服务;“N”是基于“1+2”助力企业打造软硬件一体机,帮助企业做大规模、提升盈利,并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

最后是建议打造开源生态,构筑未来产业竞争新高地。鸿蒙操作系统通过技术开源,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已完成与淘宝、支付宝、浙里办等400多本地应用的适配,部分地市也在积极探索基于鸿蒙的产业创新。基于鸿蒙原生智能、万物互联等特性,华为也愿意提供技术能力支撑企业打造创新应用,提升企业未来竞争力,为浙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支点。

他们缘何成为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这十家企业的入选并非偶然,背后映射出浙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战略逻辑。

浙江省近年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在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王浩将“建设创新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七大重点之首。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及其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H1

阿里云作为全球AI开源大模型的代表,为浙江算力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生态提供底层支撑,是“数实融合”的关键角色;宇树科技凭借春晚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爆款产品,成为“杭州六小龙”之一,其技术直接推动了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而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出品方游科互动,则代表了浙江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突破,展现了“软实力”对硬科技的赋能。

省委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龙头企业需“带飞产业链”,参会的荣盛石化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

几年前,荣盛牵头成立了浙江省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两高一低”(生产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高、产品附加值低)现象,重点开展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体系、节能降碳绿色石化等技术研究,有力带动了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再比如,零跑科技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升级,带动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电池、智驾系统)的整体竞争力;新和成通过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合作,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维生素、新材料等产业化成果,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均胜电子是浙江省汽车产业链的“隐形冠军”,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控系统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其通过技术输出和供应链协同,带动浙江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如电池、传感器、芯片等)共同发展,形成“龙头引领、链式协同”的产业生态。

浙江近年面临“高端人才缺口”和“创新生态优化”两大挑战,强脑科技、华峰集团、华为浙江等企业提供了解题思路。

如深耕脑机接口领域的强脑科技,其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如神经科学、AI),倒逼浙江完善“高校-企业”人才流动机制;华为浙江依托华为全球研发网络,吸引高端人才落地杭州,与本地高校共建实验室,形成“技术-人才-市场”闭环;华峰集团则通过绿色新材料研发,推动传统化工行业转型,示范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十家浙企代表,以硬核技术抢占赛道、以产业协同做大生态、以人才集聚激活创新。正如王浩所言,浙江要成为创新创业的“黑土地”,而他们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