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攀新峰:不止于浙江经济第一区

2025-02-20 17:50:21 世界浙商

2月18日,雨水。这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春雨润万物,破土为新生。

这一天,杭州市余杭区也春潮涌动,在2025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新政、签约项目、启动行动……浙江经济第一区要将“阳光”照得更广、“雨露”淋得更透。

2022年以来的每年农历新春,余杭都会召开一场高质量发展大会,一年一主题,定下经济工作重点。今年的主题是“攀高峰,向未来”。

2024年,余杭以高增长态势持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超3300亿元的经济总量更是超越原余杭区。“第一”攀新峰,剑指何处?

会场内外的感受是,这一次,余杭的目标,不止于浙江经济第一区。如此雄心,藏在3个数字“密码”中。

数字一:1

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余杭亮出的2025年第一个目标,就是“1”——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2024年,GDP总量、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余杭均位列全省第一,让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这个“1”,是余杭今年最关键的KPI。

但要持续守擂,并非易事。众所周知,在中长跑运动中,领跑往往比跟随跑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这在县域经济“赛马”中亦适用。

从浙江县域来看,前3强GDP均突破3000亿元,前6强均超过2800亿元。

从全国县域来看,于近处看,继昆山之后,江苏再迎5000亿县江阴;于远处看,余杭对标的深圳南山区GDP已超9500亿元,距离万亿只差临门一脚。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露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在她看来,县域经济的比学赶超,让余杭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因此,在保持昂扬斗志的火热发展中,余杭时刻保持清醒:高原之上再建高峰,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干出的精彩。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背后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大会上,余杭打出一套“组合拳”,继续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营商品牌——

发布“黄金68条”的升级版“经济高质量发展68条”, 推出“科技成果转化险”、在算力券基础上又推出模型券、投入3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等,更好实现“精准滴灌、量体裁衣”;

落实“三个15%”科技财政政策,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区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再次喊话“余杭有工业用地”,在连续2年出让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基础上,今年要再确保出让工业用地再超1000亩……

数字二:9

“9”的背后,是余杭冲刺杭州市综合考核九连冠的豪情。

2024年,余杭夺得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实现了八连冠。如果用体操运动来打比方,“1”代表的是单项项目冠军,“9”则是全能冠军,考验的是综合实力。

可以先看下2024年余杭的综合实力“成绩单”——

首夺安全发展铜鼎,形成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安全发展、平安建设“五鼎汇聚”;

服务业高质发展、数字经济提质、城乡风貌整治、交通强省建设、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生产和防汛防台六项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多位余杭区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相比于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九连冠”的难度更大,它包括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

瞄准全市综合考核九连冠,亦是余杭贯彻落实省委“132”总体部署的关键举措。

而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是“九连冠”的“地基”。

以“攀高峰 向未来”为主题的这场大会,就是余杭全面部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会,部署发展的举措与行动,动员企业家、科学家、政府工作人员像“哪吒”一样,向高看齐、努力“爬榜”、争当头雁。

而在其他领域,余杭也已明确发展路径——

推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精心筹办第三届“良渚论坛”等国际论坛活动,提速首期“十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平台+企业+产品+品牌”产业体系等。

牢记根本目的推动共富示范先行,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建设,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实施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等。

紧盯“千项万亿”工程抓好项目推进,落实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责任机制,抓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等。

打造更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标志性成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两个健康”集成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产业平台体制机制改革等……

数字三:90

这里的“90”,指的是浙江90个县(市、区)。

当下的浙江,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从省域来看,90个“兄弟”就是一家人,你追我赶的“赛马”是为了让这个“家”更好。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余杭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其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是持续传递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县域“赛马”中,余杭在前半程并不起眼。而20年来,余杭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路奔跑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靠的就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口。余杭的崛起,让更多县(市、区)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希望:保持对创新的“饥渴”,优化环境,抓住来到面前的风口,然后起飞。

长期致力于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与政经领域研究的财经作家胡宏伟,用一句话概括浙江的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模式”,90年代(义乌市场相对成熟期)的“义乌经验”,21世纪的“杭州现象”。

在记者看来,“杭州现象”的核心,就是创新,从阿里巴巴到“六小龙”,均是创新的产物。而“杭州现象”的形成,作为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六小龙”之一强脑科技孕育地的余杭,功不可没。

会上,余杭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四大未来产业,启动“未来攀峰”行动,培育更多硬核科技企业。

其次,是构筑良性竞争的县域“赛马”态势。

2024年,浙江GDP总量突破9万亿元,良性竞争的县域“赛马”功不可没。目前,浙江千亿县(市、区)扩容至33个,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更有6个超900亿元的县(市、区),蓄力冲刺千亿。

而头部县(市、区)的竞争更为激烈。余杭保持着持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的雄心壮志,将进一步激发县域“赛马”的激情,助力浙江整体经济的提升与冲刺。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县域“赛马”中,浙江头部县(市、区)与前面的标兵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吴晓露说,余杭2024年连续守擂“浙江经济第一区”,GDP再次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区内区外对此都有更高期望。

在这个冲锋争先的过程中,余杭作为“浙江军团”的领跑者,自是责无旁贷。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