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红燕:让中国品牌与文化“织”向世界丨2025两会浙商说

2025-03-10 10:06:20 世界浙商

 

“不能老是靠产品走出去,一定要靠品牌走出去。”

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在接受《浙商》杂志专访时,向记者谈及她对丝绸产业的深刻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她带着多份建议赴京,除了围绕丝绸纺织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之外,她还提出希望国家能够成立历史经典产业品牌国家馆。她援引《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创品牌、提品质相关论述,并表示:“现在的先进制造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品牌走出去,才真正能让我们的制造业企业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终端消费品牌。”

采访中,屠红燕代表以“品牌”“创新”“AI设计”“出海”等关键词,向记者描绘了丝绸产业的未来图景——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产业,正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从一根蚕丝中“抽”出万亿级新市场。

解码丝绸“72变”的密码‌

从北京亚运会颁奖礼服到G20杭州峰会国礼再到杭州亚运会奖牌绶带,万事利丝绸屡屡惊艳世界背后的创新密码,在屠红燕的讲述中层层展开。

万事利的研发团队通过基因重组培育出的“金蚕1号”黄金茧,比起普通白茧更具抗氧化能力和抑菌功能。“我们用黄金茧开发的黄金蚕丝被、不会皱的新丝绸、可水洗蚕丝被等一系列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屠红燕介绍,目前,万事利的蚕丝蛋白提取技术、蚕种基因科技等已延伸至新材料、功能性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实现蚕茧从穿到吃的革命性升级,进一步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拓展了丝绸的边界。

在杭州钱塘区,投资10亿元打造的15万平方米“未来工厂”即将投产。这里搭载着万事利十年磨一剑的无水印染一体机技术,实现“零污水排放、两小时交付”的印染奇迹。

“一米面料即可下单,实现‘先销售后生产’的新模式,这就是丝绸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屠红燕透露,该技术已获得15项核心专利,可拓展至棉麻毛等全纺织面料。

AI设计师与70万花型数据库‌

当记者问及如何破解传统丝绸设计瓶颈时,屠红燕展示了手机里的“喜马心选”丝巾定制小程序。

万事利建立了丝绸行业首个AIGC实验室,自主研发AIGC设计大模型。依托这个自建的70万花型数据库,能实现“为全球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不重样丝巾”的算力。“以前传统的人力设计师,设计一款丝巾花型大概要3-5天时间,我们的AI设计师仅需3秒就可以轻松实现百余款花型方案。”自称“丝绸匠人”的屠红燕笑言,AI技术已带动设计成本下降90%,交货周期缩短70%。

标准化桑蚕养殖托举乡村振兴‌

桑蚕产业,作为历来传统的乡村富民产业,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浙江开化县,农户们通过养殖“特种黄金茧”实现户均增收30%;在贵州黔东南州,数字化蚕房实现温湿度自动调控等精细化管理,蚕苗成活率提升至98%......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成为屠红燕建言产业标准化的重要注脚。

“桑蚕产业要破除依赖人力、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传统模式的弊病,必须插上数字化翅膀。”她介绍,万事利正联合中科院、浙大等科研机构,构建从育种到养殖再到生产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桑蚕品质与生产效能。

未来,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数字化赋能及差异化政策支持,万事利有望构建全国统一的桑蚕产业标准体系,并有效解决技术推广中的区域壁垒,最终实现产业增效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丝绸出海的双轮驱动‌

谈及文化出海战略,屠红燕眼中闪烁光芒:“我们既要做故宫联名款这样的文化使者,也要做制定国际标准的技术先锋。”

早在2018年,万事利就凭借双面数码印花领先技术吸引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主动合作,让中国技术标准首次走向世界舞台。如今在米兰设计周、巴黎家居展上,融合宋韵美学的丝绸家居产品正开辟高端市场。

面对浙江“打造时尚产业高地”的战略机遇,屠红燕建议政府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政策扶持,激励民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设计和科技含量。同时,希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民企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坚实保障。

她特别强调人才战略:要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时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懂丝绸的00后设计师,与了解Z世代消费的海外买手碰撞火花。”

“中国丝绸,至美至贵至柔。”屠红燕用寥寥几字道出她对丝绸的深情告白。这句话,既是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密码,更是她面向未来的产业宣言。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张恒 徐燕娜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