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2025-04-15 17:26:13 世界浙商
4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刊发《有的放矢优方法 奋力攻坚求实效 浙江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全文如下:
浙江国资国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把好方向、守正创新,不断优化改革方法,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截至2024年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进度超83.5%。
坚持系统集成,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出台激励保障省属企业科技创新“1号文件”,制定中长期激励工作指引、科改企业跟投试点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箱”。
二是推动多方联动,搭建多样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探索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省能源集团主办的白马湖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建设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实施人才“双聘”,建成全国首个煤电碳捕集与矿化利用示范项目,入选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省机电集团与中国商飞共建研发中心攻关大飞机复合材料技术瓶颈。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增强科技创新资金保障能力。出台基金业务管理“一办法一规则”,推动省国资运营公司发起设立新兴产业、科创基金38支,累计投资88.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项目占比超40%。推动研发经费投入管理机制改革,开展研发经费监测、晾晒、未达标约谈,省属企业研发投入三年超300亿元。
四是赋能科技创新,助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西湖启真等2家概念验证中心实体化运营,9个创新项目进入产业论证和孵化转化阶段;2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浙大西投脑机公司将磁共振项目组转化为项目公司。
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创建营商环境最优省
开展“践行国资国企新风尚,争创营商环境新生态”专项行动,打造国有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一是实施涉企服务增值化改革。组织省属企业发挥国资国企功能作用,梳理发布涵盖金融、人才、科创等9个领域108项涉企增值服务,搭建涉企增值服务“数字大厅”。
二是提升服务市场主体能力。省海港集团“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用户数突破3.8万;省国贸集团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通关、结汇、仓储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人才集团为超过6500家单位、21万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浙交汇整合全省产权要素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10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过12万个。
三是推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举办浙江省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推进会,双向推荐合作项目109项,搭建在线平台。两年来全省国企民企合作项目超过2000项,引入社会资本近200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动存量资产盘活
聚焦低效无效资产问题,持续推动存量资产盘活,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一是协同攻坚,统筹推进土地房产遗留问题。持续深化浙江杭州区域综改试验,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省市联动,构建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监管服务平台,实现确权房产部门联审,开展专题协调会50余次。两年来,省市两级解决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1600余项。
二是以点及面,持续推进存量资产盘活优化。开展省属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专项行动,“一资一策”明确盘活方案,累计盘活存量资产52.4亿元。推动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绍兴原水项目于2024年11月正式上市,成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公募REITs第一单。
三是专业集约,加快推动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加快建设省属企业资产处置平台,通过加强与AMC等专业机构合作、问题资产动态监管等方式,加快“两非”“两资”处置,平台已接收或正在移交处置的各类存量资产360余项。
推动改革成果共享,携手共创共同富裕示范区
聚焦资源禀赋,加强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勇当创富帮富带富先锋,持续赋能强县富民。
一是聚焦功能使命,持续做大共富蛋糕。印发国资国企赋能“强县富民”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六链联动”,开展服务共富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试点,省属企业2024年到山区海岛县投资超110亿元,累计建成综合供能服务站超80座,实现省域天然气骨干管网全覆盖。
二是深化山海协作,企地结对精准帮扶。构建省属企业与山区海岛县结对机制,通过“一企一业”“一县一策”,推进项目帮扶、资金支持、就业帮扶、消费增收等,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89个,85个结对村全部实现“薄弱村”摘帽。
三是打造“共富工坊”,助力共同富裕。强化在山区海岛县产业布局,实施一批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共富项目。三年来打造“共富工坊”90余家,通过金融信贷支持1000余家“共富工坊”建设。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官网 浙江省国资委企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