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袤大洋要食物 浙江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连续5年全国第一

2025-04-21 15:43:51 世界浙商

1985年,4艘拖网渔船从舟山舟渔码头出发,入列我国首支远洋渔业船队,跨越重洋开赴西非塞内加尔渔场,由此拉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序幕。

40周年之际,6艘新一代远洋拖网渔船再次从舟山启程,重走当年的航线,远赴西非几内亚比绍渔场。

国内最早起步的舟山,如今已是“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市”。到2024年,全市远洋渔船近700艘,年捕捞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尤其是鱿鱼捕捞量占全国70%左右。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02亿元,同比增长13.3%,带动浙江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发展远洋渔业是完善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藏在深海里的高质量蛋白,如何端上我们的餐桌?传统捕捞业如何转型升级?浙江远洋渔业,又怎样和世界交流?

2.3万从业者勇闯大洋

下午3时,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万吨级远洋渔业专用码头热火朝天。3艘渔船同时靠泊,大型起重机从船上卸下一袋袋渔获,冷链运输车进进出出。“去年末到现在靠泊计划全部排满,在途等待的还有好几条船。”码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靠泊的3艘渔船中,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平太荣冷6”运输船,从南太平洋运来了4000吨金枪鱼,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卸货。

平太荣董事长倪剑波是土生土长的舟山渔民。国家鼓励传统渔民“走出去”“闯大海”,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赶在转型机遇期,2007年,倪剑波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公海捕捞具有发展潜力,开始自主创业布局远洋自捕金枪鱼全产业链。

广袤大洋,等待着勇士开拓。2010年,平太荣船队前往东太平洋寻找一片渔场。“当时开的是收购改造的老旧拖网船,没有船舶人员补给基地,资源情况也不明朗。”平太荣副总裁王士刚说,经过连续3年的多点试捕,平太荣成为国内首家探明东太平洋渔场的企业。

平太荣旗下的一艘金枪鱼延绳钓船抵达外海,船员正在放绳作业。

找到了资源,还要建设保障体系。生食金枪鱼的附加值高,但“从海上到桌上”动辄以半年计,如何保障鱼肉品质,让口感更佳?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捕捞渔船一般采用-60℃的保鲜冷藏技术,可以保证金枪鱼较长时间的质量稳定。受此启发,平太荣自主研发建造首艘中国籍仓储温度达-60℃的6000吨级远洋超低温运输船,打通从捕捞、运输到仓储的全程冷链,解决保鲜难题,重塑了产业链价值标准。

当前,浙江有远洋渔业企业45家,从业者2.3万多人,绝大部分位于舟山市。作业海域遍布三大洋和1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捕捞鱼种包括金枪鱼、鱿鱼、秋刀鱼等。这些企业大多从近海捕捞业转型而来,也有少量企业从外地迁入,创业者或是本土渔民,或是原国有渔业企业人员。

渔获归仓。

“舟山企业形成了以大洋性渔业(指公海捕捞)为主、过洋性渔业(指到他国专属经济区捕捞)为辅、多种作业方式并存的格局。企业资金规模不大,但具有灵活、爱创新、有韧劲的优势。”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远洋渔业处副处长张龙说。

在舟山市宏润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展示墙上,历年船数量和捕捞量起起伏伏,显示着鱿鱼捕捞的行情冷暖。

去年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东南太平洋鱿钓产量急剧下降,宏润减产四成,但供不应求导致鱿鱼市场价格翻倍,产值反倒有所提升。为了让传统渔场的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鱿钓行业已在未雨绸缪。去年,宏润联合上海海洋大学,派出2艘远洋渔船前往南印度洋渔业组织海域探寻新的鱿鱼资源,同时争取开发东南太平洋公海竹荚鱼项目。一批同行企业也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寻找新渔场,争取实现“新老轮捕”可持续发展。

眼下,深海蛋白的国内市场正在逐步打开。比如鱿鱼,舟山市连续20多年组织远洋水产品全国推介会,到内陆一二线城市做展销。随着烧烤、生腌等饮食品类流行,目前70%以上鱿鱼实现内销。

相比之下,金枪鱼被认为是贵价海鲜,更加小众。在海外消费市场,金枪鱼大多被制成罐头或高端生食来销售。由于不少国内消费者对食品罐头印象不佳、对生食不太习惯,金枪鱼企业正在探索中餐化改造。

在平太荣杭州体验店,黑椒金枪鱼脖、酸汤金枪鱼、辣子金枪鱼、红烧金枪鱼尾……经大厨煎炸油焖,金枪鱼肉质紧实、口感多变;在四川达州体验店,还有冷锅串串、沸腾鱼、剁椒鱼头等具有川菜特色的金枪鱼菜品,吸引了大量食客前来尝鲜。

“目前我们仍有大量产品销往国外。其实,普通金枪鱼和大黄鱼、带鱼的价格差不多,随着减脂餐、儿童营养餐等新兴消费场景开发,国内市场还有无限潜力。”王士刚说。

15年再造一个舟山渔业

远洋企业既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者,也是“养护员”。

从2020年7月1日起,中国陆续在西南大西洋、东南太平洋、北印度洋等公海海域实施季节性的自主休渔。远洋企业的认知正在悄然转变,“我们希望印度洋公海的休渔期再延长一点,让渔业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浙江兴邦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星星说。

事实上,为促进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渔业组织为各国设置了捕捞配额,渔船必须按照规定的品种和数量作业,超额就会被取消资质。近些年,全球各地持续推行渔民减船转业和生物资源保护,怎样捕更少的鱼,有更高的附加值?每家企业都在思考。

原料直销之外,装备制造是产业链延伸的第一环。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捕捞船集中在渔场作业,运输船、加油船则像“快递小哥”,往返港口和捕捞船之间,提供渔获转运和物资补给服务。

大洋世家船员在外海捕捞作业。

2022年底,东南太平洋渔场运输船紧缺,导致渔获期延长、运费飙涨。为保障渔获新鲜,宏润2023年投资4.8亿元建造3艘万吨级冷藏运输船,去年已交付运营2艘。目前,全舟山已建成和在建的冷藏运输船有20多艘,它们不仅能满足企业自有捕捞产业的运输需求,还将开拓远洋运输业务,有力保障渔获回国链条畅通。

渔获回到岸上,精深加工环节还可以大做文章。舟山是全国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具有每年40万吨加工能力。不过,一些加工企业停留在原料分拣切片和低值副食品制作,高值利用仍需探索。

近些年,平太荣成立生命科学大健康研究院,并联合上海高校开展生物科技研究,要让整条鱼物尽其用。比如,金枪鱼具备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价值,科研团队将海洋生物肽提炼出来,开发出低聚肽复合固体饮料、低聚肽面膜、金枪鱼鹅肌肽片等高附加值产品。“今年我们投资6亿元,计划在基地内建设产业园,整合上下游产业,做强精深加工。”王士刚说。

他所说的基地,就位于舟山本岛“北大门”干览镇。2010年,舟山召开全市渔业大会,提出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再造一个舟山渔业”。2015年,舟山获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全国首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在6.23平方公里的干览镇累计投入130多亿元,打造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母港、远洋渔业城、远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远洋渔船修造中心等四大功能区,汇聚“一条鱼”全产业链。

上下游集聚,一批国有企业补齐了贸易服务环节。

登入“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全舟山及省内外25个城市1000多家企业的信息汇集在此。该平台是我国首个以水产品为现货的在线交易平台,由国有企业浙江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建设,2021年上线。

通过平台,捕捞企业和加工企业可以高效达成9类远洋水产品在线交易,还可以获取产业咨询、金融服务和配套支持。2025年一季度,全平台累计交易金额达30.68亿元,同比增长154.2%,一个远洋渔业大市场在线上展开。

有了交易大数据,平台还构建了全国首个“鱿鱼交易价格指数”,来自不同海域的鱿鱼形成各自的价格指数曲线。“指数可以指导企业决策,比如曲线升高代表价格上升,加工企业就不应该再囤货,而是根据订单采购。”浙江舟山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杰说。这有利于市场标准、交易规则和数据管理的统一,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如今,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已经显现。

舟渔、兴业、大洋世家等头部企业规划的大片厂房已经投用,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投资的小微园区正在招商,来自湖北、上海的水产加工企业刚完成签约,即将入驻。库容达55万吨、全省密度最高的冷库集群,以及5万吨储量的船用燃料油库、4座万吨级的远洋渔业专用码头,让这里成为配套完善、高度集聚的远洋渔业发展沃土。

平太荣金枪鱼精深加工生产线。

去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将渔船更新改造纳入国家“两新”工作。在此基础上,舟山鼓励远洋渔船进行安全智慧升级改造。“我们对16艘远洋渔船的54套设备进行了更新,涉及船位监控、视频监控、环保设备等,有效提升远洋渔船的安全履约水平。”宏润总经理董康忠说。

从2009年的9.7亿元发展到2024年的85亿元,舟山的远洋捕捞产值大幅跃升,用15年实现“再造一个舟山渔业”的雄心。这不仅代表着传统捕捞业从近海向远洋转型,更是从单一捕捞向全产业链发展升级。

以渔为媒“走出去”

今年3月,在中太平洋某海域,舟山盈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MARIBO 61”号金枪鱼围网渔船捕捞上50吨金枪鱼,迎来首航“开门红”。这不是简单的过洋性捕捞作业,而是以渔为媒的国际经贸合作。

两年前,盈海远洋与基里巴斯共和国政府签订渔业投资合作协议,成立境外合资公司。项目总投资约15.8亿元,双方全面开展金枪鱼捕捞合作,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

据悉,该项目是近年来舟山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每年将回运金枪鱼近8万吨。“首航成功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原料焦虑’,为公司下一步打造金枪鱼全产业链奠定基础。”企业副总经理余磊说,首批2艘远洋渔船投运后,还有2艘姊妹船也将在年底前交付。

不只开发渔业资源,也共谋经贸发展。越来越多的浙江远洋渔业企业带着产业链上下游“走出去”,与全球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合作。

比如同样和基里巴斯联手,大洋世家在2019年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项目企业,既开展捕捞,也投资养殖、建设“海员之家”等民生设施。舟山海得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有15艘渔船在西非国家专属经济区作业,计划在安哥拉打造远洋渔业配套基地发展冷链、加工等业务,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跨国就业也是远洋渔业的国际合作模式。作为唯一一个国家试点,舟山从2013年开始引进外籍船员。目前,全市有1/3船员为外籍,大多来自东南亚地区。

“外籍船员到舟山后,企业会组织免费的全面体检,我们也会组织免费的安全培训,讲一些船上生产时的安全注意事项。”浙江省远洋渔业协会工作人员方鑫炜说,“目前,外籍船员的劳务合同已经模板化、规范化,工资发放流程非常透明,企业还会定期倾听船员声音,让外籍船员的福利和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去年初,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码头边的远洋渔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用。每次返港上岸后,外籍船员可以在这里完成“一站式”边检服务,手续更加便捷。外籍船员模式既为企业补充了劳动力,也为沿海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去年,这项舟山试点经验已向全国推广。

这些年,也门冲突、汤加地震,国际救援中都有舟山远洋渔船的身影。海洋环保事业也有远洋企业参与。目前,全省一半以上的远洋渔船都配备了船用塑料垃圾粉碎机,可以及时处理船上的塑料瓶、废弃渔网等塑料垃圾,并通过运输船运回国内。越来越多的渔船践行“垃圾不入海”,仅去年就回运超8吨塑料垃圾。

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发展现代渔业,不仅有丰富国民营养来源、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渔民共同富裕等民生意义,更肩负着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展示负责任捕捞大国形象的重任。

记者手记

胡静漪

远洋渔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船舶和捕捞专业技能,还要通晓沿岸国法律法规、国际履约规范、物种保护识别等多学科知识。

在走访时我了解到,人才断档是行业普遍现象。海上作业环境辛苦,人才成长、晋升周期长等问题有待解决。不少人才在短期从业后转行至陆上相关岗位,企业招工难、培养成本高。

除了引进外籍船员,浙江企业正开设培训机构定向培养人才,建立长期职业体系。此外,还更新、改造船舶设备,打造“海上星级酒店”,改善船上工作生活环境。

这个行业期待社会公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希望更多向往大海的年轻人加入。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