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浙江分会场活动启动

2025-04-22 16:45:02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记者 姚恩育 通讯员 市闻)4月20日至26日是今年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4月22日下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杭州市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温州市人民政府、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浙江分会场活动暨浙江省2025年“4·26”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

本次主题活动由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联合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四个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城市共同举办,按照知识产权战略领航、强链启航、全域护航三个环节主题,顺次展现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下步重点安排、知识产权强链兴企举措、海外保护和协同保护举措。

记者从现场获悉,2025年,浙江将聚焦创新浙江建设,通过组建服务专员队伍、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建设境外知识产权公益服务站、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兴企行动等举措,更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努力让更多企业尝到知识产权的甜头,得到知识产权的助力。

活动现场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启用了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浙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杭州市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基地,杭州市高校专利转化精准匹配大模型正式上线,8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保护平台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应分公司共同启动服务企业出海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项目。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雁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自动化部部长阙东平为本次活动致辞。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省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小云,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宦金元,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关定,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阳栩,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君分别介绍全省知识产权整体事业发展和各市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情况。省级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及媒体等两百余人参会。

 2025,浙江知识产权这样干

知识产权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强则产业优、企业兴。2025,浙江知识产权工作怎么干?

记者在活动现场获悉,2025年,浙江将更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作出更大贡献。尤其在服务企业方面,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兴企行动,努力让更多企业尝到知识产权的甜头,得到知识产权的助力。

——让企业发展路径更优。靠前对接服务,组建200名以上的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队伍,建立分类服务机制,为1500家以上企业提供个性化指导,助力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资源供给,利用专利导航服务,指引企业优化创新方向,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攻关,实施100个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助力打造更多硬核成果。

——让企业发展动能更强。深化技术对接,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供需匹配,将更多“沉睡”专利转化为生产动能。拓宽转化路径,打通“好技术—好专利—好产品”全链路,力争为企业增加产值1500亿元以上。强化金融赋能,开展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推出更丰富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变更多的知识产权为知识资产。加快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市场生态,变海量的数据资源为丰富的生产要素、金融资本。提升品牌价值,运用质量、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工具,打造“浙江精品”,打响浙江品牌。

——让企业发展环境更好。坚持严的基调,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等效能,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升级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30家以上境外知识产权公益服务站,提升涉外知识产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指导水平,护航企业放心“出海”。积极回应新的需求,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基因等新技术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

推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六小龙”诞生在浙江,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但背后的努力绝非一朝一夕。浙江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构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积极回应创新主体关切,主动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

活动现场,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下称《指引》),从申请前准备、审查特殊要求、国内申请途径、海外申请途径四个部分回应省内人工智能领域初创型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并提供29个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引》结合相关案例,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主体认定、客体条件、公开充分、创造性条件、伦理条件”等五方面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包括:1.人工智能系统及其他非自然人不得作为发明人;2.保护客体应当满足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三要素;3.人工智能的模型训练、模型构建、领域应用三种情形需充分公开步骤、结构、参数等内容;4.算法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需存在整体性关联;5.数据获取手段、运用手段等应符合相关法律、社会公德及公共利益。

企业可以通过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等5家国家级保护中心专利预审绿色通道,申请国内人工智能专利。另外,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开设“专利申请前评估”和“专利批量预审”专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需求。

同时,浙江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在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应用。聚焦专利转化中“供需匹配效率低、市场化渠道不畅”堵点问题,杭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探索AI大模型赋能专利转化运用的路径,杭州市高校专利转化精准匹配大模型正式上线。该应用汇集5万条在杭高校可转化专利数据、3.5万余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数据、13万条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据,以及企业主营产品、投融资等数据,构建专题知识库。

只要输入专利数据,就能深度分析企业经营信息与高校专利IPC分类号的一致性、企业需求与高校专利技术的匹配性、企业现有专利与高校专利的技术相似性等适配情况,精准构建高校可转化专利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画像,智能筛选出适合实施该高校专利的企业名单,给出企业专利应用、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等建议,推动专利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为浙江企业出海提供知识产权多重保护

浙江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的支撑。提升本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是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通过对接洽谈,浙江成功引进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国际化高端服务资源,与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合作共建浙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实现知识产权人才、业务、资源等方面的强强联手,为我省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进出口贸易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国际化专业服务。活动现场,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浙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

浙江还积极探索加强金融要素保障,构建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风险共担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提升企业海外纠纷风险应对能力。活动现场,全省8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保护平台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各地分公司共同启动服务企业出海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项目。

活动现场,省知识产权局还发布进一步健全涉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协同高效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创新开展“国内快速预审+海外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工作机制、贯彻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合规管理规范》、加大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构引培力度、支持商事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支持企业设立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互助基金等七项实招硬招,将为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支撑。

与此同时,现场还发布了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浙江分中心和浙江省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联合编撰的《浙江企业境外参展知识产权保护手册》、宁波市知识产权局牵头编撰的《东盟十国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报告》等系列成果。

四市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成绩亮眼

近年来,浙江先后有4个城市获批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全国数量最多。通过高地建设的示范带动,有力提升了全省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活动现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的四位副市长分别通报了各地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建设进展。

杭州聚焦最优生态,深化改革创新,出台《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市中院设立生物经济审判庭,市检察机关实质化运行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市知识产权局建成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机制。

宁波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去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598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温州奋力打造民营经济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誉。

绍兴在全国首创“能调不裁、能裁不诉”的枫桥式知识产权纠纷多元治理体系,成功入选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

2025年,四市还重点推出系列深化举措。杭州发布《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2025-2027)》,市中院、市检察院、市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联合签订《杭州市知识产权侵权技术鉴定跨部门协同合作备忘录》;宁波启动“知产甬链·新质跃升”专利转化系列专场对接活动;温州发布“创新温州 知产助企”十大举措,进行世界青年科学家、世界温商、高能级创新平台知识产权转化合作签约;绍兴启动知识产权强链稳链提质增效行动。

 

来源:世界浙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