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个“全省第一”里,读懂嘉兴2023
2024-01-31 11:28:27 世界浙商
写总结,是每年岁末的“常规动作”,也是年终大考,晒成绩、看未来,并以此为契机来勾勒“上升空间”。
人如此,城市亦如此。1月30日,嘉兴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在这份35页的“年终总结”里,“第一”“首个”“十连冠”等词语频频出现。字里行间,各种感受,汇成四个字——嘉兴,“响”了。
不过,这声“响”不代表高调,嘉兴以“不响”的气质交出了一份响亮的成绩单。今天,不妨让我们在六个“全省第一”里,读懂嘉兴的2023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列全省第一——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居全省首位。至此,嘉兴在浙江省这张榜单上连续“霸榜”了20年。
嘉兴农民为何如此“有钱”?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了“秘诀”:20年来,嘉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户提高收入。同时,跳出“三农”抓“三农”,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
乡村产业,成了嘉兴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突出亮点。当地瞄准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少、农产品供应有缺口的情况,利用本地丰富的种植加工资源,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凤桥水蜜桃、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如今,很多嘉兴特色农业产业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名号,这都是当地农民赚钱的底气。
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近65%,就业稳定,是增收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嘉兴牢牢把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关键,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市、县两级均出台政策,对农开区建设给予最高9000万元扶持,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然,农民收入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四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对各村加以扶持。如今,嘉兴所有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均超160万元,农民每年靠分红拿到的“大红包”也更厚了。
眼下,嘉兴又立下“小目标”: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嘉兴乡野间,农民“向往的生活”正徐徐展开。
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79.231,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十连冠”——
刷脸就能进入智慧书房;村民们放下筷子最想去的地方是文化礼堂;各类沙龙活动,让市民转角就能遇见艺术……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嘉兴老百姓身边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与市场化的文化服务相比,公共文化服务更注重均等化、公平性。如今,嘉兴已实现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域覆盖,推动城乡均衡、优质共享。
此外,嘉兴还用书香滋养着这个地方的人文品格。近年来,嘉兴市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升完善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嘉兴模式”,将书香从城市延伸至农村,为城乡发展注入灵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也是如此。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的核心,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创新动力。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南湖合唱节、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嘉善·善文化节、平湖西瓜灯文化节、海盐南北湖文化旅游节、钱江(海宁)观潮节、乌镇戏剧节……如今,嘉兴及各个县市区正盛开着“品牌”之花。
这些文化特色品牌不仅承载了传承传统文脉,创新文化发展,也承载着推动基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让老百姓享受更有质感的文化生活,始终是嘉兴不变的追求。生活在这里,不断漾起幸福涟漪。
科技创新指数236.2,比上年提升22.6个点,增幅居全省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身处长三角核心腹地,嘉兴自然懂得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因此,2023年伊始,嘉兴便提出要从“制造强市”大踏步迈向“智造创新强市”。
推动企业敢于、乐于在研发上加大投入,成为嘉兴的一大突破口。欣喜的是,这两年嘉兴企业间也开始流行起一个新动作:设立研发机构。这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华友钴业投资25亿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已实施“高镍单晶低温烧结技术”等攻关项目50余个,未来5年内将集聚科研人员超2000人,并在高镍三元材料、高电压钴酸锂材料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球技术领先;
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破了IGBT模块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实现了全系列产品国产化替代;
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功实现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让人类从生命基本单元的层面去解读“生命天书”,为生命科学和精准医疗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今,嘉兴营收1亿元以上开展研发活动的制造业企业达1972家,营收5亿元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达369家,实现全覆盖。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设置率均居全省第一。
当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在于人才。近几年,嘉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扎根这里,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这背后,离不开嘉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灵活、开放的创新氛围,和生机勃勃的相关产业集群。用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负责人陆恒昌的话来说,嘉兴为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和成果转化土壤。
在科研投入方面,嘉兴也毫不吝啬。去年初,当地出台相关政策,针对开展科创平台“达标即准”、实施科研攻关“企业出题”等九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落实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18%以上,围绕科技创新,对研发投入、研究机构建设等九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信今天种下的科技创新种子,定会在明天开出科研成果之花。
粮食播种面积232万亩、产量100.28万吨,均居全省第一,18年连冠——
作为“浙北粮仓”,嘉兴以全省约1/10的耕地贡献了近1/6的粮食,它时刻感到肩上“米担子”之沉甸甸。
近年来,嘉兴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如今,传统种粮业展现出了新面貌,稻虾、稻鳖、稻鳅等综合种养面积达14余万亩,亩均增收约2500元。
2021年,嘉兴还打造了“嘉兴大米”品牌,并制定了大米生产到加工、再到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的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粮食品质。同时,与企业合作,采用世界先进加工设备,全程智能控制、恒温仓储管理。
这几年,有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嘉兴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粮二代”接棒后,北斗辅助驾驶、植保无人机、产加销一体化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更入佳境。
为了让他们“种好粮”“好种粮”,嘉兴还打造了“种粮宝”应用场景,土地流转对接、社会化服务订购、粮食供销服务、金融保险支持等,手机一键便可触达。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6万人,50亩以上种粮大户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补贴4亿多元。
现代科技与智能装备,正带给现代农业无限想象——
平湖并非全国著名的草莓主产区,却有个草莓“种业大脑”,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其育苗,种植密度可提高10倍,还是个观光研学的绝佳场景;
在桐乡市桐信种苗未来农场,智能精量播种机、自动嫁接机器人等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可降低劳动成本八成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育苗占地周期长、出苗率低、用工量大等问题……
去年,嘉兴新增9家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在这里,农业的未来分明已经照进现实。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全省第一——
图源:视觉中国
一直以来,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看病可以报销,退休可以拿养老金。这样的局面,嘉兴早在2007年就打破了。
时间退回到那年10月1日,嘉兴正式实施《嘉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直接把城乡各类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都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来。
在此之前,嘉兴只有企事业单位职工、被征地农民等特定人群,才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以及城镇部分未参保的居民则与社会养老保险无缘。
这一政策,使得嘉兴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近100万城乡居民受益,嘉兴市财政支出3.6亿元,占嘉兴当年财政收入的3.27%。
如今,养子防老,嘉兴人已不大提起。而且,嘉兴不仅要人人有保障,还要人人有高保障。
自2018年起,嘉兴统一城乡养老金补贴标准,符合规定的参保人员不再区分有地居民和无地居民,统一享受养老金补贴高标准档次。
这两年,嘉兴的基本养老金可谓“水涨船高”,并已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广覆盖、可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正焕发新的青春活力。
放心消费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
图源:视觉中国
爱上一座城市,总有千万个理由。在嘉兴,一定少不了“放心消费”。
近年来,嘉兴以一座城的名义,许下“放心消费在嘉兴”的庄严承诺,并出台浙江省首个全市域打造放心消费城市工作方案,全域推进放心消费城市建设。
嘉兴对消费者究竟有多宠?
首先,消费是无忧的。从“线上线下七天无理由退货承诺”全域铺开,到“厂商一体化无理由退货承诺”全省试点,如今,这项工作已升级为长三角地区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
其次,维权是便捷的。在“云社区”内,市场监管人员和商户“面对面”交流,消费纠纷“云”上化解、经营困难“云”上纾解、暖心服务“云”上联结,让政策红利快速直达市场主体。
在嘉兴,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是被看见的,因此有人感慨:“也就是在浙江、在嘉兴,才能做到这样。”
嘉兴深知,消费热点在哪里,放心消费创建的重点就该在哪里。
这两年,乡村旅游热潮呼唤着乡村消费维权体系的建立,嘉兴就大力推进乡村消费维权站点建设,依托农村(社区)大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开展消费维权宣传,全市已培育放心消费乡村30余个。
作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标杆城市,嘉兴的城乡一体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同样走在前列。
去年10月,嘉兴启动新一轮放心消费示范城市三年(2023—2025年)创建,希望以此为契机,达成一个小目标——争创首批国家放心消费示范城市,成为“满意消费长三角”的标杆城市,实现消费引流。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