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商好故事】楼仲平:从“鸡毛换糖货郎”到“全球吸管大王”

2024-02-02 16:13:41 世界浙商

看到吸管,不由得想起了吸管大王楼仲平,楼仲平出生在义乌一个赤贫家庭,初中辍学,为了吃饱饭,他成了走南闯北的卖货郎。1993年,他开始接触吸管,一干就是半辈子,楼仲平的双童吸管,垄断着全球吸管1/4的市场和2/3的专利。

小吸管大买卖,楼仲平是如何做到的呢?

01出六进四

1965年出生的楼仲平,浙江义乌人,家里有6个孩子,他是老四。到了楼仲平上学的年纪,他穿着开裆裤去到学校,被同学嘲笑后,他哭着跑回家,再也不想去学校了。母亲就把一个围裙裁剪了,给补上开档的地方,这才避免了尴尬。小时候,楼仲平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吃饱肚子,等他上到初二,做货郎担生意的父亲和哥哥们回家里,楼仲平就问哥哥:“货郎担好不好”,哥哥说:“反正能吃饱饭。”

能吃饱饭,成了楼仲平的致命诱惑。

他和父亲说:“我也要去做货郎担。”货郎担,就是一个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鸡毛、鸭毛、换甲龟壳”。别人会拿鸡毛鸭毛等,换一些糖果或日用品小物件,又叫“鸡毛换糖”。

父亲还是坚持让楼仲平上学,但也同意了让他寒假出去试试。楼仲平看父亲换的时候,总是多给别人一些东西。比如小孩子换糖的时候,说好了换2块,父亲总会多给上半块碎糖。

老人出来换的时候,说好了是5个纽扣,父亲也总会给上6个。楼仲平不解,父亲就告诉他:“你超越别人期望的时候,下次人家还会想到你。”父亲还说:“生意要考虑长远,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对你好,你挣来10个钱,自己只能拿4个,要把6个分给人家。”

这就是父亲教给楼仲平“出六进四”的生意经。

02拼搏精神

初中辍学后,楼仲平就正式做起货郎担了。

做货郎担没那么简单。除了早上4点半就得起床,每天还要挑100到150斤鸡毛,生意好的时候,要挑300到400鸡毛。这对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楼仲平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生活,楼仲平却说:“不觉得辛苦,有饭吃就不觉得辛苦。”

有一次,楼仲平和父亲在江西挑货郎担,发现一个人在地上铺着塑料布,上面摆着货郎担子里的东西。楼仲平就想:生意还可以这样做?第二天,他就找了一个地方,如法炮制。一天卖出的货,居然是父亲挑货郎担三天的量。楼仲平第一次感受到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好处。楼仲平前前后后做了二十多个行当,只是没留下什么积蓄。

1988年,楼仲平结婚了,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新的身份,让楼仲平有了新的思考。1991年,26岁的楼仲平,决定回到家乡义乌,他最初在望江楼市场,卖塑料制品;后来,搬到了篁园市场,有个客户,要买塑料碗,这个碗是一毛的进价,楼仲平卖一毛,尽管不挣钱,楼仲平还是很爽快地卖给了他。夫人对此很不解,说你一毛钱一个拿,一毛钱一个卖,等于是白折腾一趟,踩三轮车费的力气都白费了。楼仲平劝她说,开张的生意很重要。虽然这笔生意这次不挣钱,但他有可能记住我们了,下次会再到我们的摊位来。

果然在半个月之后,楼仲平的生意就慢慢好起来了。三个月之后,就挣到了几千块钱。因为没有库存成本,样品也不需要提前付费,都是拿厂家的样品摆在摊位上,所以利润也相当可观。

1993年,楼仲平碰到一个机会。有个人想卖一台二手吸管生产机器,就找到楼仲平,让他帮忙问问,当年义乌市场上的货品,大多是从外地进,义乌市场也就是代销市场。政策也开始鼓励以商转工,贸工联动,楼仲平跟随了政策,就接手这台机器,开启了“前店后厂”新商业模式。这一步,生意好到超出楼仲平预期,创业路上,当你足够努力的时候,机会自然就会不期而遇。

03敢为人先

楼仲平生意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他就舍弃了门店,专攻生产,这个时候,楼仲平又发现问题了。

义乌生产吸管的厂家大大小小几十家,但是用的商标、包装,甚至连地址都是一样,大家都在用两个娃娃的商标,也不知道为什么。楼仲平灵机一动,就去查了商标注册,他问人家有没有注册,办公人员肯定地说注册了,不死心的楼仲平,花了300块让人家帮忙查一下。一查,真没人注册,这可把楼仲平高兴坏了。隔天,楼仲平拿着2000块,去抢先注册了,双童成为了义乌第七个商标。两年以后,商标才下来,楼仲平这才开始登报宣传,商标所有权归他所有,别人不能用了。那个时候,没有商标意识,市场上依然在用,楼仲平只能登门游说:反正现在商标是我的,你用也是为我做宣传。早晚也得换。其他人一想,那还不如赶早换了呢。

商标事情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产品竞争。楼仲平用两招就突出重围,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第一,产品进超市。要想进超市售卖,那需要条形码等各项要求。索性,楼仲平就做了企业标准,后来又做了行业标准,楼仲平这一举动,自己得益只是一点,更在无形中助推了行业发展规范。

第二,“抓小放大”的经营策略。2000年之前,吸管市场同质化严重,为了得到订单,只能压缩利润,形成恶性竞争,大家都抢着接欧美大订单,因为一单就够干三四个月。这样的订单,虽然省心,但是自己没有主动权,都是对方说了算,利润被压到最低。楼仲平又“算计”上了,一个大订单,相当于10个小订单,那我为啥不去找10个更容易搞搞定的小订单呢?

不完全依赖外贸,让双童完美躲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

04商海浮沉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

到了2002年,楼仲平父亲诊断出肺癌晚期,之前一直是父亲负责财务工作,给了楼仲平稳定的大后方。这个时候,所有的压力都聚焦在他这里。

父亲从确诊到离开,前后仅70天。父亲去世之后,楼仲平有一天突然不舒服,透不过气来,全身颤抖,叫了救护车送到义乌人民医院,查出说是严重的心脏病,直接送到上海瑞金医院。当时正好是非典,医院封闭,前后四个月见不到家人,楼仲平非常担心,放不下自己一辈子所依托的企业主体。

出院后,他看到企业和员工都焕发新生。他明白了:企业并不是非我不可,授权更能放大员工价值。

2005年,房地产机会满天飞,别人劝说楼仲平进军房地产,但被他婉拒了。他说:我相信这件事情能做,但挣过那么快的钱,吸管就一定做不下去了。2008年,互联网迅猛发展。楼仲平想为跟随他多年的员工创造更多机会,就投资了淘金网。

前后两年半时间,亏损1500万,最终还是转手卖出去了,这件事也让楼仲平明白,“不是你想做就可以的,不是你情我愿就能做好。”楼仲平专注吸管近30年,靠得就是专注,走过弯路,让楼仲平愈发相信专注的力量。而今,楼仲平却把“专注”二字从企业精神中拿去,改为了“致力成长,协同共生”。这其实是从匠人到思考者的一个大跨越。

05思考者

现在,楼仲平并不喜欢被人称“吸管大王”。 

从2015年之后,楼仲平就开始尝试转变身份,从一家公司的老板,后退到开始关注行业,关注生态等。身份转变之后,楼仲平笑称:“我这十多年基本不下车间,我现在已经不知道吸管是怎么生产的了。”楼仲平的工作中心,开始放到看书、思考、带团队。

在他的电脑中,有这样一句话:管理上少抒情,理解员工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单纯劳动力。近些年,双童和很多制作企业一样,陷入着业绩下滑的困境。极致的背后是极限,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但楼仲平并不担心,因为双童一直站在了行业的顶端。

楼仲平不再投资设备的厂房,因为年轻人更值得投资。改革后,双童管理者以90后为主,45岁以上的人,退居二线,或做技术指导。企业正在实践着楼仲平的思考。尽管楼仲平并没有出现在富豪排行榜上,年产值2个亿的企业一抓一大把。但是能把利润仅8毫的吸管卖到全球第一,不值得学习、敬佩吗?楼仲平就是把这毫厘之间的小生意做出了花。在现在看来,楼仲平出六进四和匠人精神,依然值得学习。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这种“一分利赚遍天下”的智慧,值得借鉴。

来源:金华市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