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万亿之城发布半年“成绩单” “后备军”们表现如何?
2024-08-01 15:02:53 世界浙商
上海北外滩 记者 李超然摄
随着各地经济运行半年“成绩单”的出炉,长三角再一次成为了焦点。
今年上半年,三省一市GDP总量突破15万亿元,略高于去年同期,占到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整体稳中向上的形势下,作为长三角地区“领头羊”的万亿城市们,上半年各自表现又如何?
杭州首次半年破万亿 苏州增速蝉联第一
据潮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9座万亿城市的GDP总量达到85990.24亿元,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DP一半以上。
其中,上海、苏州、杭州三座城市GDP超过万亿,分别达到22345.59亿元、12059.4亿元和10137亿元。去年突破两万亿的杭州迎来了上半年首次破万亿的好成绩。
以南京为首的5座城市进入5000-10000亿区间,新晋万亿的常州也达到了4773.2亿元,高出去年同期水平。
从增幅来看,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合肥、宁波6座城市增幅超过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凭借6.2%的增速,在一季度登顶万亿城市增速榜首后,又一次蝉联第一。
图片来源:新华社
“工业依然是苏州此次登顶的重要动力引擎。”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认为,苏州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加大工业方面的投资,从苏州市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前期在工业的投资现在也有了起势。
今年上半年,苏州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52.5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行业产值增长面达62.9%,比去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5%,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3.0%。
外贸方面的增长也得益于苏州制造业的发展。上半年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12316.9亿元,增长9.2%。装备制造业牢牢稳住苏州出口基本盘,全市装备制造业出口5934.5亿元,增长13.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8%。出口新能源汽车59.9亿元,增长9倍,侧面反映出外贸调结构初见成效。
在苏州身后,无锡、南通、常州同样涨幅喜人,细看三城工业的表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2%、9.9%、7.4%,可见工业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万亿城市后备军向“新”提质 双“C位城市”还能如何发力?
除去全线发力的“万亿城市”外,温州和徐州两个“万亿后备军”的竞争也更加胶着。
2023年,徐州实现GDP8900.44亿元,以大约170亿元的优势小胜一筹。但到了今年上半年,温州GDP达到4298亿元,反超徐州4228.73亿元的成绩。
然而“浙C”“苏C”两个“C位之城”的差距更小了,且不说上半年GDP总量相差仅70亿,两者的同比增幅也趋于接近。在两城同样的“2025年跻身万亿城市”的时间线前,谁将成为下一个万亿之城的答案越发扑朔迷离。
何建华认为,按照目前的增幅,两城要在今年实现万亿的目标可能性很小,但明年,两城很可能会同时撞线。
尽管有着相同的目标,温州和徐州的“起点”却是不一样的。
温州以民营经济见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模式”的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让温州“一炮打响”。数据显示,到2023年,温州经营主体突破140万户,民营经济规上增加值增长9.9%,规上企业盈利面居浙江省最高,助力全市GDP增长6.9%。
和温州不同,徐州的底色更为“硬核”。作为老工业基地,能源和重工业为徐州打下了产业基础。
近几年受煤炭行业上行影响,徐州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上半年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同比提升了26.7%。同时,徐州的“1号产业”——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100亿,占全国市场超五分之一。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两座城市都曾面临着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为了获得更强劲的经济动能,温州和徐州都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
根据上半年数据,温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产业增速较快。此外,高新技术产业、战新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9%、14.9%、15.4%和14.2%。
徐州聚焦工程机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江苏省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同时,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徐州也继续探索。
除了产业向新提质,两个城市也有各自发展的优势。何建华认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而温州,则应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发展“归乡经济”,加强与扎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温商的联动,让其反哺温州,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