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器人“突出重围”,谁将成为下一个“顶流”?

2025-04-03 15:01:59 世界浙商

 

手臂自然摆动,脚步稳健轻盈,正在铁路宁波站附近悠闲“荡马路”的机器人,摆脱了传统认知中机器人的机械感,一举一动如同人类一般自然。

这是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拥有“钢筋铁骨”的它,身高体重与成年人相当,能够成功实现拟人姿态的稳步行走,成为了路人们关注的焦点。

“领航者2号”在铁路宁波站附近行走,图源:宁波发布

最近,不少像“领航者2号NAVIAI”一样的“浙江籍”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蛇年春晚舞台上扭秧歌、转手绢的宇树机器人“福兮”,到成为“赛博”咖啡师的中国( 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机器狗,再到在写字楼间运快递、送文件的云深处机器狗……它们的身后,“浙江籍”的名号初露锋芒。

在全国浓厚的机器人创新氛围之下,浙江是如何“突出重围”的?未来,浙江机器人还可以向哪些方向发展?

提早入局,积极推进“机器换人”

提到机器人,不少人脑海里会映出人形机器人的形象。但早在十几年前,多数机器人可能还没有“脑袋”与“完整四肢”,它们以机械臂的形式出现在了浙江的工厂里。

你所搭乘的电梯,全身上下拥有大大小小1500多个零部件,那么,制造一部多部件、高精密度的电梯需要多久?

在十年前西子奥的斯的电梯生产车间里,这个答案是3.6分钟。也就是说,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机器人会对应变换不同的零部件参数,每3.6分钟,就有一部电梯出厂。

这在机器人“上岗”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换作以前的生产线,从生产一种规格的轿壁换成另外一种,需要人工调整模具和参数,中间消耗的时间,远超机器人生产一整部电梯的时间。

这样的效率来源于前瞻的规划,早在2012年,浙江就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浙江并非人口大省,‘机器换人’就是将一些繁重、重复的工作交给工业机器人来完成。”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卜琰表示,从这时起,“机器换人”渐渐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浙江的机器人相关产业也紧随其快速发展。

此外,在2017年,浙江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机器人+”政策的省份,浙江着眼于推进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较早的入局,浙江如同打下了坚固的“地基”。“除了有‘给力’的政策支持外,浙江在技术积累上很有优势。”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研究员师少龙表示,“浙江省拥有覆盖集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及周边配套产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现如今,“地基”上已渐起“高楼大厦”。浙江形成了以宁波余姚、杭州萧山为核心,温州、嘉兴、绍兴、台州等地多平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以杭州为例,截至目前,杭州拥有超2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2023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150亿元。

多重催化,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杭州一家养老院里,外骨骼机器人让70岁老人大胆迈步,自信喊出“一口气爬10楼也不打紧”;丽水遂昌的农田上,无人机“一键起飞”,喷洒农药、播撒种子都不在话下;温州步行街上,球形机器人化身“灵活的胖子”,执行跟踪巡逻等任务……

球型机器人跟着特警一起巡逻,图源:平安温州

“浙江在机器人产业方面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密不可分。”卜琰认为,浙江用一系列举措搭建起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生态。

“机器人总动员”的当下,浙江目标明确。去年9月,《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拥有未来眼光,抓住当下风口,浙江还用“真金白银”对企业提供“硬核”支持。2017年,浙江省向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购置费的10%进行财政补贴。2025年,杭州市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不止省市两级,区级也提供强大支撑。3月5日,杭州市上城区在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开园当日推出政策“大礼包”——最高3000万元奖励、100%租金补贴,并启动“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共建计划”,助力机器人技术突破。

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图源:浙江大学

人才是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浙江汇集了不少人才力量。目前,浙江已有13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就开设了机器人相关专业。其中,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和云深处科技联合创始人&CTO李超等人都出自浙江大学。

厚“机”薄发,谁会是下一个“顶流”?

三月初,衢州龙游的马拉松赛道上,人形机器人与选手“同场竞技”,刷新赛场新体验。在师少龙看来,机器人产业发展也如同一场马拉松赛跑,比的不是谁起跑更快,而是谁坚持得更久。

机器人正在跑马拉松,图源:潮新闻

机器人产业热潮正在之江大地涌动,抢滩机器人高峰成为众多企业竞相角逐的新战场。不过,卜琰发现,在风口之下,许多科技创新平台只看到机器人领域的高热度,便一股脑扎了进去,但企业要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考量来调整思路,切勿盲目追求热点。

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其他多学科或领域的进步。“比如,人们会感觉到机器人一下子就变‘聪明’了,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机器人拥有了‘大脑’。”师少龙表示,机器人每一次取得大进步,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突破。接下来,各个研发平台还可以将目光聚焦到新材料等领域上,培养多学科融合人才,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各个平台在致力于翻越技术壁垒的“高山”同时,也要关注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熊蓉曾在采访中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突破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她认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既要多出科技成果,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四足机器人“黑豹2.0”,图源: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在春晚上扭秧歌、在汽车工厂里协同作业“打工”、在跑步机上不断提速跑出残影……当前,浙江已经跑出不少“爆款”, 谁会成为下一个从“浙”走出的机器人“顶流”?“我觉得像这样的现象级爆发,未来还会更多!”卜琰对浙江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