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科技资产新叙事

2025-04-09 10:49:52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记者 姚恩育)2025年一开年,资本市场就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们伸出了橄榄枝。

2月20日,阿里巴巴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即2024自然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1.54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464.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3%。积极信号被敏锐的市场快速捕捉,2月21日,阿里巴巴股价表现强劲,美股收盘大涨5.72%,达到143.75美元/股,重新站回到三年多以来的股价高点,当天成交162.95亿美元,成为当日美股成交额第3名。此后,其股价一路高歌猛进。

与阿里巴巴同为中国科技股领头羊的腾讯,走势也不遑多让:2月,腾讯股价累计上涨超23%,最高触及517港元/股,创近四年新高。

而另一家中国科技股代表企业小米集团的表现则更为惊人:2月25日,小米股价站上53.2港元/股,总市值突破1.34万亿港元,超越拼多多,跻身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前三位,与腾讯、阿里共同组成“ATM”新三巨头。

以这三只科技股为首,2025年向中国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露出了春风一般的微笑:2025年初至3月14日,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美团、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等中概股“科技十杰”涨幅均超过10%,其中阿里巴巴、小米分别上涨66.41%、56.09%。同期,恒生科技指数暴涨约30%,在全球市场表现中一骑绝尘。

AI成为重要关键词

对于这一波春江水暖般的积极情绪,市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德意志银行亚太区公司研究主管马力勤(Peter Milliken)的看法被广为流传:“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年。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与服务领域持续构建全球性价比与质量的双重优势,中国的颠覆性创新力正重塑产业竞争格局,预计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逐渐消失。”

这是马力勤在其发布的中国股市研究策略报告中的一段话。而这份报告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此前,中国资产估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科技股。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较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股票存在“估值折价”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恰在此时此刻,中国科技股的价值被重估?一家来自浙江的企业应当在这个春天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于2025年初推出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深度求索。

2025年1月15日,DeepSeek正式上线。它以低成本、高效、开源等特点打破了西方对人工智能(AI)技术垄断的固有认知,迅速引爆全球。1月27日,英伟达等美国科技股大幅下跌,一度刷新美国股市历史上单日市值损失的纪录。它也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科技板块的热情。以此为信号,以AI产业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受关注度升温。DeepSeek概念指数成为优质股的重要锚点,相关概念股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幅惊人。

不少科技巨头的股价涨势,也与其在AI产业的布局密不可分。

2月20日晚,即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当天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将继续专注三大业务类型:国内外电商业务、AI+云计算的科技业务、互联网平台产品。2月24日,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加码AI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战略,此举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大规模投资纪录。3月6日,阿里云发布更小尺寸、性能比肩全球最强的开源推理模型QwQ-32B,阿里方面称,这是一款拥有320亿参数的模型,其性能可与具备6710亿参数(其中370亿被激活)的DeepSeek-R1媲美。

而腾讯则在2月初发布了AI助手应用“腾讯元宝”的重要更新:其底层模型DeepSeek和腾讯混元均已具备“深度思考”功能,用户可通过腾讯元宝免费体验这一新特性。另外,腾讯还在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的预报中给出前瞻关键词:“混元+DeepSeek”双引擎驱动AI产品化加速。腾讯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产品功能和模型性能,致力于打造更强大的AI助手工具。

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AI的力量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同时也拉动了这些行业中领军者的估值。

比亚迪在2月6日对外公布智能驾驶上车消息,当日尾盘比亚迪接近涨停。2月10日,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全面接入DeepSeek,首批覆盖21款车型,价格区间下探至7万级市场。业界表示,这一举措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首次大规模覆盖入门级车型。

以比亚迪、上汽、吉利为代表,11家国内主流车企纷纷官宣接入DeepSeek,推动汽车智能化加速落地,实现座舱智能化、个性化的进一步升级。

“买入一切中国资产”

受到连番利好的拉动,多家国际机构于今年初发布了看多中国股市的观点。

2月11日,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前一周对中国股票的净买入规模达到了四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份报告指出,前一周对冲基金95%的买入集中在个股层面,主要分布在消费品、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正是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在3月9日发布的最新研报中,高盛表示,中国股市迎来历史最佳开年表现,若政策落实和盈利改善逐步兑现,市场上行空间依然可期。

高盛指出,DeepSeek-R1的问世,加之近期推出的其他中国人工智能模型与应用,重塑了中国科技行业的市场叙事,也提升了投资者对人工智能发展及其经济价值的乐观预期。

“我们认为现在是建议全球投资人增加对中国股票配置的最佳时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Laura Wang)则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摩根士丹利方面认为,在中国科技突破的推动下,中国股市将出现更加可持续的反弹。因此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并同步上调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MSCI中国指数的2025年底的目标点位。而在此之前,这家国际投行策略团队对于中国股票资产一直维持较谨慎的观点。

韩国投资者已经在用真金白银向中国股票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中国高科技行业受到海外投资者的密切关注,韩国投资者购买中国股票的热情正在上升。”韩媒《dspdaily》在3月9日的报道中称。

根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的统计数据,2月韩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内地和香港股票的月度交易额达7.82亿美元,环比增长近200%。这一交易量不仅创下2022年8月以来新高,而且远超同期韩国投资者对欧洲和日本股市的投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2月17日至28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排名前十的境外股票中,中国股票占据6席,主要为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具体来看,港股市场的科技板块与新能源汽车板块最受青睐。其中,小米集团、比亚迪股份、阿里巴巴为近期韩国资金净买入最多的股票。

跟踪中概互联网的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基金KWEB在2月获得17.66亿美元的净流入,该基金的主要成分股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等。该基金规模超过88亿美元,为目前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股票ETF。美国对冲基金大佬、亿万富翁投资者大卫·泰珀(David Tepper)则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通过旗下Appaloosa LP全面增持了ETF,他曾在去年9月公开表示,“买入一切中国资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然,深入来看,中国科技股被集体看好,除了AI的加持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资本市场的表现,映照出中国企业、中国产业乃至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

华泰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两大“跷跷板”效应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股债跷跷板与“东西”跷跷板。

具体而言,股债跷跷板意味着中国市场的交易逻辑正经历着从科技股到政策驱动的切换。债券市场波动加剧,而股票市场则在政策支持下展现出更强韧性。

而“东西”跷跷板效应正在主导全球市场格局。2025年以来,中美股市表现分化,呈现出“东升西降”的特征。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已连续四周下跌,A股和港股则逆势上涨。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经济降温,引发了资金流出美股。国内AI科技股叙事和政策利好提振了市场,外资加速流入。

华泰证券表示,股债跷跷板效应背后是基本面、流动性、市场情绪的综合作用。随着两会的召开,市场交易逻辑从科技股转向政策驱动的宏观逻辑。债市波动上升,股市波动降低,权益市场相对吸引力提升。

相较于外因,内因是更值得关注的驱动力。

回溯中国AI产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多年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年的大众热词。这份报告中也首次提出要推行“人工智能+”行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锚定科技自立自强与“人工智能+”行动,明确提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引下,国产算力正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有了大环境的支撑,企业个体的拼搏与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小米汽车、吉利等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不断突破。

小米或许是能够诠释中国新能源势力努力程度的最佳代表:2024年,小米推出了首款电动车SU7,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在当时,小米汽车方面表示首期研发投入超100亿元,研发团队共有3400多名工程师,其中在关键领域拥有上千名国内外顶尖的技术专家。小米的全心投入,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SU7一上市,销量直逼特斯拉Model 3。到了2025年,小米汽车销量目标上调到惊人的35万台。

随着小米汽车的一路狂奔,小米的市值也水涨船高,突破了13000亿港元。就在万人激动之时,小米创始人雷军站在直播间,轻描淡写地说:“股票涨是应该的,跌了也别怪我,股市我真控制不了。”

这句话,或许才是中国资本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待到被世界重估之时的关键:资本市场纷纷扰扰,企业家唯有拥有向创新求发展的定力与耐心,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