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发力重点
2025-04-14 17:23:26 世界浙商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尤其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今天,为大家分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的文章《为“十五五”国资国企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发力重点》,以供参考。
2024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有进,经济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尤其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2025年,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对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为“十五五”期间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阶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此为指导,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并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推进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分类、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等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定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拉开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着力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着力抓好国企改革专项工程、着力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下,推动国企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定的重要改革任务高质量全面完成。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征程。这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2023年开始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到2025年完成。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背景下,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的“承上启下”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上,在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基础上又一个具有攻关意义的深化改革行动,行动计划时间又是“十四五”的最后三年,再加之2024年总体完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布置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因此,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对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承上”意义;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下一阶段全面改革任务作出了进一步具体部署,2025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一年,因此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具有重要的“启下”意义。
与之前相比,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加强调在增强国有经济产业引领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深化改革,更加强调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安全支撑力,更加强调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强调围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改革,更大力度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2024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98%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
以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推进聚焦“两个核心”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和主攻方向。不仅如此,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还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战略意义,是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钢铁、船舶、海运、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89.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71.9万亿元,年均增长13.8%。2024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营业总收入84.7万亿元,利润总额4.35万亿元,应交税费5.88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00%、98%、75%。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2024年投资达2.7万亿元,占总投资比重首次突破40%。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与新时代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承担的重要使命还不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仍然相对滞后,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还有待强化,国有经济“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仍然存在,与党中央关于推动“三个集中”、聚焦“两个核心”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在下一步改革中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无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推动300多万亿国有资产进一步实现“三个集中”,实现国有企业更加聚焦“两个核心”,这需要有相应的动态指引。下一步,应该建立并有效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动态发布指引目录,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增强指引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适时开展效果评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将使得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章可循”,有利于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2025年,应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指引为指导,以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各类企业的功能定位,坚持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加强国有资本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增加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强化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具体到产业层面看,2025年要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指引为指导,深入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和“AI+”专项行动,加速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加快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物资储备基地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助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从而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通过建立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强化国有企业的功能使命导向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2025年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使命是企业组织存在的理由,使命决定战略,企业组织基于战略进行有效运作,在市场中计划运筹、组织协调各种资源,最终实现自己的使命,这是企业组织运行的基本逻辑。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国家赋予的使命就是国家出资设立国有企业的理由。党的二十大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强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这是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改革发展的逻辑基点。
具体到如何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
首先,战略使命评价需要与分类改革相结合。分类是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无论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还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建设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都需要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基础上深入推进和实施。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要求与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设立国有企业的初衷,实现国家使命要求。
其次,在基于使命进行国有企业分类的前提下,进一步要将中国式现代化使命具体化到每家国有企业。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说是国有企业整体的中国式现代化使命,要明确每家国有企业的具体使命,这就要求探索明确“因业制宜”的企业功能定位、“因企制宜”的企业使命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确定每家企业的发展战略。这些使命战略应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并能够根据国家战略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再次,建立战略使命评价模型,要从战略使命界定、战略使命规划、组织架构支持、要素资源保障等方面设置战略使命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看,要从当前的财务考核为主转向战略使命优先,要引进履行战略使命一票否决制,要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要尽可能做到指标体系科学、量化、可视。
最后,要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使命导向。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化期,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有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向“新”发力,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使命,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尤其是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