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重掌奥康国际:传统鞋企的转型突围与生存命题丨AI读浙股

2025-07-03 15:37:25 世界浙商

2025年7月1日,奥康国际(603001.SH)一纸公告在资本市场激起涟漪:创始人王振滔时隔半年重返董事长之位并兼任总裁。

 

这一人事变动的背后,公司业绩持续承压、股权质押风险高企、转型路径模糊等多重矛盾并现,折射出传统鞋业巨头在行业迷雾中的生存命题。

人事更迭,资本困局下的权力重启

 

2024年12月,王振滔与其胞弟王进权分别辞去奥康国际董事长、总裁职务,引发市场的浮想联翩。彼时,公司正推进半导体资产收购计划。此前因信披违规,奥康国际及包括王振滔在内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浙江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三年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最近一年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不得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王振滔此番辞职,颇有些“战略性让位”的成分。

不过,仅半个月时间,奥康国际的跨界之路便画上句号。公告称:“交易各方对交易方案进行多轮协商和谈判后,对本次交易的最终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从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时隔半年后王振滔的回归,被视为“救场”与“破局”的双重举措。作为温州鞋业标杆人物,其曾主导奥康从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的跨越,并启动数字化“智造”转型。

财务承压,亏损扩大与造血能力危机

人事变动与跨界并购的背后,是奥康国际持续承压的财务报表。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25.39亿元,同比下降17.74%,毛利率降至41.25%。归母净利润亏损2.16亿元,亏损额较去年进一步放大,三年间累计亏损超6.8亿元。

2025年一季报,奥康国际延续近期颓势:营收同比下滑22.30%至5.90亿元,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至亏损0.44亿元。

此外,王振滔还于近日将其持有的26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质押,用以补充流动资金。目前,王振滔本人持有奥康国际股份共6055.6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10%,累计质押数量达到600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的99.08%,占公司总股本的14.96%。

面对业绩压力,奥康曾将“AI+智造”与多品牌运营作为两大破局方向,但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智能化转型,奥康已推进近十年。2017年启动的智能工厂项目通过三维设计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2024年,奥康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深化智能生产战略,在瓯北制造基地引入3D视觉打粗机器人、意大利智能真皮切割机与全自动40工位圆盘注塑机后,实现提质增效。此外,奥康还于2023年推出超写实AI虚拟人ASK,深度演绎现代科技与时尚潮流。

通过打造自有品牌和代理运营等方式,奥康国际正实施以“奥康”品牌为主,“康龙”、“斯凯奇”及“彪马”等品牌为辅的多品牌运营模式。不过,2024年年报显示,相关品牌当年营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实体门店数量也有所收缩。

行业镜鉴,生死时速与关键一跃

奥康的困境,恰是中国鞋服行业集体焦虑的缩影。行业洗牌持续加剧,昔日“A股运动鞋服第一股”贵人鸟也黯然退市。在消费需求迭代(如Z世代偏好个性化、场景化产品)、成本上升(原材料与人力成本挤压利润)、渠道变革(线上流量红利见顶)三重压力下,传统鞋企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

王振滔的回归,本质是奥康国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赎:既要通过智能化改造降本增效,又需在年轻化、场景化消费趋势中重建品牌认知。其此前尝试的半导体跨界收购虽未能继续推进,却释放出“去鞋化”的转型信号——若未来无法通过内生增长扭转颓势,跨界并购或成最后出路。

来源:《浙商》杂志 本文由AI生成 章一琛(技术辅助)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