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涌入杭州,改写全球创新集群排名
2025-09-16 18:13:29 世界浙商
潮新闻 记者 曹坚 摄
近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杭州从连续3年卡位的第14名,往前又挪了一位,跻身全球第13名。
一个位次的变化,其实也并非易事。原来,今年榜单调整了规则——不再只看传统的“PCT专利申请量”和“科学论文发表量”,新增了“风险资本交易量”这个指标。
说白了,以前比的是“纸面实力”,现在更看重“市场买单”。既要论文专利发得多,又要成果转化能打能变现。
正是风投资金被引入计算排名的规则,成了杭州进位的胜负手。
巧合的是,就在榜单发布后,杭州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唯独挑了一个地方作为现场考察点:西湖区打造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
这里面,藏着风险资金看好杭州的密码。
用好杠杆:政府如何撬动市场信心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越来越有看头。
连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都有记者专门提问:中国有24个集群进入百强,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怎么看?
发言人林剑就此回复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加大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越猛,创新能力就越强。新加入的“风险资本交易量”,其实就是专门投高成长、高科技企业的风向标。风险资本交易越活跃,说明未来产业化的潜力越大。
杭州今年能往上走一位,源于风险资本交易的优势拉大。
数据显示,杭州在“风险资本交易量”上的全球占比为1.19%,而排在杭州后面的圣迭戈是0.72%、华盛顿-巴尔的摩是0.91%、西雅图是0.89%、慕尼黑是0.42%,这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都不在杭州之下。也就是说,虽然论文和专利优势不明显,但资本更看好杭州。
为什么?
在创新领域,政府的投资方向就像一面旗帜,告诉市场:“往这投,靠谱!”
这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杠杆——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跟上,最终撬动的是整个产业。
浙江在这点上毫不含糊。
今年6月,浙江省发布了《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达9000亿元以上”。
7月,浙江全省科技创新投入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杭州迅速响应,9月就把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的唯一考察点,放在了位于西湖区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而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中,更是明确提出,“在西湖区打造华东地区功能最齐全的人形机器人训练中试基地”。
清晰的政策导向,吸引市场积极参与。中试基地启动建设后,就引来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五八智能科技等企业和平台,多方联手投入数亿元,共同打造“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
杠杆和信心,就这样被撬动了。
打通链条:创新不是单点战斗
创新投入,从来不是单点发力,而是一场全链条接力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把“风险资本交易量”纳入排名,本身就说明一件事:光有知识产出不够,还得看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
杭州能进位,靠的不是某一个环节强,而是整个链条能跑通。
从前沿基础研究开始,杭州这几年拼命补短板: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组成矩阵,引育新型研发机构55家……这些都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但只有论文和专利还不够,杭州紧接着推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概念验证之都”建设,将中试作为关键环节,全力打造中试基地。
中试,一端连着实验室里诞生的科技成果,另一端连着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产品。跨越这道鸿沟,需要的是持续、精准且富有耐心的全链条资源投入。
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全链条投入的特征极为鲜明,能清晰地看到全链条是怎么打通的。
它是一个开放的赋能平台: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提供检测认证能力;五八智能科技带来产品化经验;双浦打造了千亩级的实训场景……实验室里的一个想法,在这里经历材料选型、工艺优化、性能测试、小批量试制……全部跑通后,就能变成可量产的产品。
这才是杭州进位背后的深层逻辑:创新不是哪里强补哪里,而是用一套系统性的投入模式,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机编织成一张网,托举着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平稳渡过“死亡之谷”。
这种全链条的投入生态,正是杭州在全球创新集群中稳健进位的重要密码。
瞄准产业:创新最终是为了“有用”
创新投入那么多,最终图什么?
不是为了发论文,也不是为了攒专利,而是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新榜单,为什么看重“风险资本交易量”?就是因为风投敢真金白银砸下去,一定是看到了清晰的产业化前景。
杭州在这一项拿下1.19%的全球占比,说明它的创新不是“纸面功夫”,而是能落地、能变现的硬实力。
杭州的目标很明确:2026年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破万亿元。
这才是杭州冲击全球创新集群的底气。
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就是这种产业思维的典型代表。
政府投它、企业跟它、风投看好它,不是因为中试本身多酷,而是它背后站着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中试基地,每一次试验都对标未来量产,每一项测试都直指市场标准。技术在这里验证、成长,最终变成合格产品。比如,五八智能科技的D11人形机器人,在这里锤炼之后,已经进入四川一家3C工厂,熟练完成搬运、贴标、扫码这些流水线任务。
这才是创新该有的样子——从实验室走出来,能上车间的生产线。
对于杭州来说,中试基地还要像一块磁铁,吸引整个产业链聚集。
“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打造一个集研发、转化、孵化、人才于一体的生态圈,形成“研、产、赛、展”四位一体的全球创新地标,目标到2027年拉动行业产值超100亿元、集聚企业超100家。
也就是说,今天投下去的每一分钱,都在为明天的产业爆发做准备。
当一个个机器人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杭州就不再只是一个“创新名城”,而是全球机器人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更多机器人将在此停泊、升级、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