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金戈:回归实业本源,90后追风者的“逆向航行”
2025-10-09 11:31:36 世界浙商

8月的杭州湾暑气正浓,浙江国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基新材”)的生产基地里,铜铝复合材料产线匀速运转,金属光泽在自动化设备间流动。
“我们家族企业属于传统物流、日化行业,历经父辈二十多年的经营,无疑是稳健的‘现金奶牛’,但于我而言,缺乏变革的‘性感’。”国基新材联合创始人金戈今年32岁,已有多年的投资经验,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是他锚定的创业方向。
“有时候要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我做一级市场时发现自己好像天生不容易在很多人恐惧时恐惧,反而容易在大众热情时冷静下来。”金戈表示,多年投资实战,让他愈发认识到,要从产业的根本问题和长期价值去识别风向,用技术创新和耐心实践来破局,而不是追逐表面的风潮。2024年,他投身实业,与伙伴成立了国基新材——一家专注于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研发与量产的高科技企业。
金戈事业的起点,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投融资环境。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创业新浪潮,“如果不骑在新世界的背上,就会被新世界踩在脚下”成为各大创业沙龙和路演现场的流行语。彼时,刚刚大三、就读国际金融专业的金戈,常常穿梭于创业大赛、极客沙龙、大学生创业创新论坛的路演现场。
“资本或许能给传统实业带来新视角。”金戈没有像多数青年那样直接创业,而是以LP(有限合伙人)的身份进入股权投资领域,全流程参与初创企业的成长与经营。在此期间,他曾收获一些风口之上的高额回报,也见证了O2O(线上到线下)、共享经济等时代风口的兴衰。
“2018年,我发现很多项目估值是营收的几十倍,完全脱离了实业逻辑。”这种不安让金戈开始反思:资本如果脱离实体价值,终究是空中楼阁。
2019年,资本寒冬突袭,就在多数投资人收缩战线时,金戈却做出了意外选择:进入一家省属国企学习实业运营。
“投资人在会议室里讨论的技术路线,可能早已被生产实践证明不可行;资本圈谈论的技术壁垒,在生产车间里可能只是一个工艺参数的差别。跑过一线,了解不同产品和项目运营的底层逻辑,才真正有底气辨别什么样的项目值得投资、值得深耕。”依托国企的成熟体系,金戈接触了不同业务流程,理解了供应链管理的真正含义。
2021年,金戈拿到了私募牌照。这次,他将投资重心转向硬科技的深度孵化:“不对外募资,只做专项基金,以创始团队的自有资金主投前沿医药和硬科技,并深度参与企业运作。”
这样的深度参与模式,也为金戈的创业埋下了伏笔。一次调研中,他注意到一个矛盾:我国铜资源70%依赖进口,但电力、新能源领域对导电材料的需求激增。了解到传统铜铝复合产品因工艺缺陷而导致材料浪费,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闪过:“这是资本应该支持解决的产业痛点。”
“资本的价值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发现并培育解决真问题的技术。”金戈说道。
2024年,金戈与伙伴成立国基新材,开始专注于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的研发与量产。
“秉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理念,我们进行了大量严苛的实验测试和示范应用。得益于我们的核心技术——‘无氧同步动压’铜铝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我们的铜铝复合产品载流性能可达到纯铜的85%以上,而材料成本降低30%到50%,重量减轻约40%。今年5月,我们位于杭州湾的生产基地已完成中试,8月开始量产,两条产线预计今年产值超2000万元。”金戈告诉《浙商》杂志记者。
在国基新材的初创期,金戈和伙伴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面扫描,锁定了新能源汽车、储能、新一代输配电设备以及高端装备的核心市场。金戈相信,围绕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助力上述产业降本增效是一个顺风赛道。
“我们构建了技术、供应链、人才团队‘三位一体’的‘护城河’。”金戈介绍,在技术上,国基新材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与浙江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了覆盖材料配方、生产装备、检测方法等多个领域的专利壁垒;在供应链和制造体系上,公司打造韧性链条,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紧密协同的模式,一方面,与关键原材料供应商达成战略伙伴关系,保证铜、铝等原材料的质量稳定和成本可控,另一方面,自主开发了核心生产装备并实现自动化制造,对产能扩充和定制化产品制造形成掌控力;在人才团队上,公司核心团队汇聚的专家人才拥有央企、跨国企业、顶尖科研院所等背景,覆盖从基础研究、装备开发到产业化落地、销售等全链条。
杭州湾的风穿过生产车间,带着金属加热后的独特气味。金戈和他的团队仍在忙碌着。
“用实业筑牢根基,用资本放大价值,最终回归实业创造的本源。”这是一位青年企业家对实业与资本关系的深刻领悟,也是新时代浙商精神的体现。
记者 范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