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耕”时代,浙江如何从“首店引入”到“首店长青”?
2025-10-14 10:53:48 世界浙商
为了买“黑神话·悟空”热门文创,有人烈日下排队三小时;为了一口地道湘菜,有人专程赶到杭州费大厨首店尝鲜;海底捞开出烘焙首店时,为10元级的爆款面包甘愿排长队等候……随着各式各样的“首店”在浙江遍地开花,这样的火爆场面,在浙江越来越成为常态,“首店热潮”正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风向标。
9月,浙江省商务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施行,明确到2027年浙江全省新增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打造首店集聚区、首店孵化区、首店提升区50个以上。
《方案》的出台,表明浙江不仅要提升首店引进数量,更在追求店的质量和持续活力方面有了更高要求。那么,浙江将如何实现从“首店引入”到“首店长青”的跨越?
“首店”热度不止一时
首店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指区域借助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品牌开设首店,通过首店在当地的持续运营,对城市活力产生影响,近年来已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据浙江省商务厅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省累计引进首店1550家,其中华东区域及以上首店81家,省级首店181家,市级首店883家,区级首店405家。
以杭州、宁波为例,2025年上半年,杭州共引入153家首店,同比上涨39.1%,保持高品质增长态势。其中全国首店有17家,华东首店7家,浙江首店41家,城市首店88家,浙江及以上的首店占比达42%,整体能级较高。在热门商圈,平均每天都有1-2家首店开业。今年上半年,宁波新增各类首店89家,省级首店数量实现同比250%的跨越式增长。
相比于“首发经济”,首店经济更侧重实体商业空间的首次落地,通过新鲜体验和社交价值吸引客流,消费者从“买得到”转向“最早拥有”。
为了将“首次”带来的稀缺性与话题效应最大化,不同品牌的首店“各出奇招”,往往能快速带动消费热潮。如美团自营超市“快乐猴”在杭州的全国首店,精准聚焦高频社区刚需和高性价比,成为区域消费热点,平均15分钟就要补货一次。今年5月开业的玛氏箭牌MMS逗趣馆(浙江首店)融合IP文化、沉浸式购物与茶饮社交,成为“商业+文旅”的创新样板。
除了直接激活消费市场,“首店”在赋能本土品牌,打造城市形象方面同样效果显著。去年,杭州本土游戏IP《黑神话:悟空》大火,展览引来数十万游客参观。9月25日,《黑神话:悟空》首家线下店在杭州开业,店内将游戏元素与零售体验相结合,不仅是游戏衍生品零售空间,更成为“黑神话宇宙”的线下文化锚点。
《黑神话:悟空》全国首家线下零售店门口排起长队。通讯员 沈嘉忆 摄
从引发补货潮的社区超市,到吸引粉丝打卡的IP旗舰店,这些“首店”带来的远不止是一时的消费热度。它们就像一股活水,为城市商业注入了新鲜感与吸引力。
《方案》的出台,正是看中了“首店”作为催化剂的长远价值。“借助首店经济可以激发需求侧创新扩散,提升供给侧结构优化。”浙江大学教授、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小毅认为。
对于浙江而言,发展首店经济,是顺应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的关键一步。首店带来的不仅是新品牌,更是一种消费风向的引领。它通过创造独一份的体验,激发市场活力,是推动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从产品升级到服务创新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居民消费能力,使得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国前列。发展首店经济,浙江的优势明显,一批各具特色的首店,以其强大的“内生力”,向我们揭示了长青的“密码”。
9月,杭州首家高达基地旗舰店迎来开业,国庆假期,记者来到湖滨银泰in77,近四米高的高达立像矗立在湖滨步行街,与西湖柔美山水形成奇妙碰撞,引来众多粉丝游客打卡合影。
RX-78-2高达立像和风灵高达立像。受访者供图
走进店内,独角兽高达的“爆甲”声光秀引得观众阵阵惊呼,隐藏的互动机关更让模型爱好者们玩的不亦乐乎。一位戴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笑着说:“本来只是陪孩子来,没想到自己也玩得停不下来。”
开业至今,店铺始终人气不减。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杭州作为动漫之都,拥有大量年轻消费群体,这正是我们选择在此开设旗舰店的重要原因。”
不过,让这家店持续火爆的秘诀远不止于此,通过举办模型大赛、推出中文配音版动画、开设拼装体验课等持续运营,成功将打卡人潮转化为忠实粉丝,让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家园。
高达基地的成功,展示了凭借强大IP和持续社群运营实现“长青”的一种路径。而在浙江,另一种路径同样展现出蓬勃生命力,那便是将国际品牌基因与深厚本地文化相融合。今年8月开业的星巴克臻选杭州河坊街非遗概念店,正是这一路径的典范。
走进店内,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150厘米宽的杭罗织造装置悬垂而下,织机纹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与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交织出一幅奇妙的画面。
在这里,非遗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感可尝的体验。特调饮品“杭云青染”将抹茶的青碧与杭罗的意象巧妙融合,顾客小陈品尝后赞叹:“就像把江南烟雨喝进了嘴里。”而店内随处可见的美人鱼扎染图案、三潭印月元素,让这家店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独特空间。
将品牌基因与本地文化结合的非遗概念店。记者 廖君琳 摄
与传统门店不同,这里更像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会客厅。除了定期推出的非遗限定周边,店内还推出了扎染体验项目,让顾客在咖啡香中感受非遗魅力。
正如观察所见,当顾客们不仅举着咖啡拍照,更愿意驻足欣赏织造技艺、参与手作体验时,这家首店已经超越了“打卡地”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一个鲜活的存在。或许,这就是首店实现“长青”的密码——在商业空间里种下文化的种子,让它随着城市的心跳一起生长。
扎根市场要打“组合拳”
市场一线的创新实践百花齐放,它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一片肥沃的土壤。从“引入”到“长青”,其背后更是一场由政府引导、政策赋能的系统性工程。
对比今年四月份出台的《关于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份9月出台的《方案》在首店引育类型上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和拓展。它将首店划分为商品类、服务创新类和特色化原创首店三大赛道。这意味着,无论是需要精准落地的国际IP,还是渴望孵化成长的本土品牌,都能在政策中找到对应的政策路径。
其次,产业导向更为聚焦,服务类首店部分特别强调了要顺应“人工智能+消费”、悦己消费等趋势,支持跨界融合店、沉浸式体验店、数字化服务空间等新型业态;对于原创首店的培育,也从泛化的品牌培育,具体到鼓励老字号推出副线品牌、新消费品牌设立概念店等更具操作性的路径。
“首店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超越‘招进来就行’的粗放阶段,形成‘引进-孵化-赋能’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王小毅表示。开业只是第一步,如何活得更好,《方案》给出了组合拳。
通过建立“浙江首店地图”和选址数据库,将品牌需求与商业载体空间数据打通,极大降低了品牌水土不服的风险。首店落地,尤其是国际品牌和原创品牌,常被复杂的审批流程所困扰。《方案》直击这一痛点,鼓励探索建立“首店一件事”集成服务,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容缺办理”等改革成果,为品牌清障开路。同时,建立“包容审慎监管体系”,适度放宽外摆限制,为需要特色空间表达的店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一片滋养首店的“沃土”,旨在让每一家具有潜力的首店,都能在浙江扎下根、散开叶。
从引爆话题到扎根市场,浙江首店经济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当政策的阳光雨露与市场内生动力深刻交织,一家家首店正从单纯的“商业地标”进阶为城市的“文化记忆”,浙江消费市场的活力将不仅体现在数据增长上,更将沉淀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