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十五五”期间经济发展要补上四个短板

2025-10-20 18:21:57 世界浙商

7月1日,位于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兴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全自动机器人高速运转,加紧生产新能源汽车车身冲压件及车桥订单产品。 该公司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每60秒便能生产一套新能源汽车车身金属零部件总成产品,同步新建厂房,借助数字化转型引入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提量增质。拍友 谭云俸 许扬 摄

研究“十五五”,务必要把握好国内外大势。老子《道德经》有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当前,国际局势有的地方确实有些“浑浊”,需要我们“静之徐清”,但国内大局“安定”,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动之徐生”,促使各方面全方位“动”起来、造成“生机勃勃”的局面?这是一个大学问。本文按照新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内在关系,就“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思路再提四点思考与建议。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建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上“卡脖子”的短板

当今之世,大国经济竞争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目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某些“卡脖子”项目就是我国之“短”,是“十五五”期间必须突破的瓶颈,也是需要克服的掣肘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中要害。

第一,强化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笔者理解,它绝不仅仅是科技单向度的“自立自强”问题,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全方位、整体性的“自立自强”。而要实现“自立自强”,离不开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第二,营造创新环境。首先是大环境。笔者在《人本型结构论》一书中提出:“心灵的放飞,真正的创意之源。”想要创新,就要给创新创业者创造一个“心灵放飞”的大环境。在这方面,浙江缔造创新环境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次,“小环境”的创造也很重要。科技创新型企业之所以在杭州扎堆出现,除大环境外,是因为那里的“小环境”也不错。笔者由此得到一个启示:能不能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心灵放飞”的大小环境?如同栽一棵 “绿化树”,可以让年轻人在树底下享受一些“荫凉”,即使“大森林”一时做不到,小树荫也很好,只要能给创新创业者缔造一个遮风避雨的“创新空间”就好。

第三,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包括宏观调节机制和微观产权机制。在宏观调节机制方面,出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破解“卡脖子”问题的需要,要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克难,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也要注意发挥好市场的力量,尤其在微观产权机制方面。笔者在《广义产权论》(2009)一书中,曾就职务发明的科研成果产权问题作过探讨,明确提出职务发明的成果,“产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该单位所有,另一部分由技术人员持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请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组——“更大自主权”“资产单列”“赋权改革”。这是创新产权机制的突破点。

在生产方式方面,建议把“居民消费率”列入“十五五”经济指标,补上“拓展需求”的短板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部,有个“生产方式”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结构”。首先是供需结构:重在进一步“拓需”。为了创建需求导向的“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的供需结构,更好“拓展需求”,建议把“居民消费率” ,即居民消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列入“十五五”经济指标。

第一,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设想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自由人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意思很明确:发展的宗旨是为了“人”,而且是“每个人”。同时,对于消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原话是:“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很明显,产品是“奴仆”,“人(消费者)”是“主人”。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十五五”经济指标应贯彻这一思想。

第二,从国际角度看,笔者在《人本型结构论》(2015)一书中指出,虽然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动态增长并不慢,但中国居民消费率指数是低的。最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缓解,但仍然不算高。从国际角度看,只有提高居民消费率,我们才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战略主动权。

第三,从现实角度看,笔者认为研究现实格局下的消费,需分清“消费四率”,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消费增长率”“消费贡献率”“最终消费率”。以上四率,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指向和作用,应当分开。按照笔者的“人本经济学”理论逻辑,最值得关注的应是最终消费率中的“居民消费率”,这相当于消费问题的“靶心”或称“十环”。正是基于对居民消费率偏低问题的关注,笔者再次建议,“十五五”期间,应该把 “居民消费率”列为重要经济指标,予以监测和考核。

在生产关系方面,建议从“市场配置功能与社会分配功能”相统一的更高标准出发,补上“要素市场化”的短板

与商品市场化相比,“要素市场化”是中国整个市场体系的“短板”。根据笔者的研究,建议从市场配置与社会分配相结合的角度,“双线合一”,补上“要素市场化”的短板。

“双线”之一:怎么发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市场配置功能?笔者曾在《浙江日报》提出过“要素三放论”即“人本要素要放手”,对于劳动者、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即企业家要“放手”;物本要素要“放活”,包括土地和资本要素;数据要素要“放量”,现在“量”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尤其是该投入市场的数据要素,要尽量释放出来。实行“要素三放论”,有助于中国成为一个流动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双线”之二:更值得研究的是,怎样发挥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分配功能?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理性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理性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理性要素所有者追求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收入最大化”。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完整地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今年1月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经济导报》的访谈中,笔者尝试提出要素市场化社会分配功能的“唯一标准论”,即“要素贡献是决定要素报酬的唯一标准,市场是评价要素贡献的基本尺度”。1月10日,《中国改革报》也转载了这个“唯一标准论”。

“十五五”期间,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应把“市场配置功能与社会分配功能”更好结合起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社会分配改革取得“双进展”。

在相关制度方面,建议既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又要补上“企业家市场”的短板

弘扬企业家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建立“企业家市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管理要素,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进入“企业家市场”,则又涉及组织部门“管干部”的问题,涉及上层建筑。鉴于此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梳理分析,稳妥推进。笔者总的想法是,既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又要找到妥善的办法,补上“企业家市场”的短板,把培育“企业家市场”作为制度创新的要点之一。

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我们稀缺而宝贵的人才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问题,笔者在《国家治理》杂志发表的《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文中,论述企业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中,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靠谁去具体“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需要靠企业家,靠企业家的运筹帷幄管理。

因为企业家作为创建企业并担负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是他们在企业里把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管理要素的载体就是千千万万个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企业层面承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管理要素即企业家市场是整个要素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企业家市场是健全要素市场体系的完整性所必需的。

下一步,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分类分批、稳步建立企业家市场。去年底,笔者与蔡继明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出版,其中本人执笔写了“管理要素市场”这一章。书中写道:“建议思路打开一些,首先,国企之外的民营企业家应该走向市场”,“其次,即使是国企经营者,也可探索在‘组织管住资格,严格市场把门’的前提下,建立大框架下的‘企业家管理市场’。”这里说的“组织管住资格,严格市场把门”,第一步是“管资格”。管理者够不够资格进市场,组织部门来考核、鉴定、发证。第二步是“把门关”,组织部门严格把门,有证请进,没证免进。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