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位顶尖专家聚杭论道,高水平开放破局路径、供应链韧性…全讲透!

2025-10-22 23:59:39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浙商》杂志 潘盈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唯有坚持开放、拥抱创新、深化融合,才能破解发展难题。

10月19日,杭州秋意正浓,一场聚焦“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十余位国内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从数字贸易壁垒破解、供应链韧性构建、科创融合升级、制度型开放探索等核心议题切入,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全方位剖析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壁垒与供应链风险下的“攻守之道”

“当前中国数字贸易面临的‘边境后壁垒’,像跨境云服务限制、数据本地化要求,正是企业出海最头疼的‘拦路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教授在主题报告中直指痛点,“禁止境外企业跨境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实则割裂了全球数字产业链”。这种壁垒导致部分企业错失全球数字服务市场机遇——据行业估算,仅因跨境数字服务限制,中国企业每年潜在损失超千亿元。

面对这一困境,他直言,“服务业是制度密集型产业,制度性开放的核心在‘边境后’。”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堵,中国更需“大胆开放”,要培养能管理全球商业的领袖人才,平衡国家安全与开放利益,“我们是大国,有能力在开放中维护安全,过度保护反而会错失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则从历史视角给出启示。对比英国与美国的崛起路径,他指出:“中国崛起的短板,在于内部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依托初步形成的内部市场与宽松的外部环境实现突破,但2008年后,内部市场统一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佟家栋强调,当前中美博弈加剧,外部市场面临“脱钩断链”风险,“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崛起的最大底气,只有内部市场‘通’了,外部市场的冲击才能扛住”。

辽宁大学原党委常委、国民经济研究院院长林木西教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宏观思考,“美国搞‘小院高墙’,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以开放对接国际规则、以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四位一体融合强基,这是中国产业与贸易协同发展的核心逻辑。”他结合自身对“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的研究,指出中国已形成七大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14亿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优势、AI等领域的人才与科技优势、数字经济与新能源领先优势等,这些正是破解外部围堵的“底气所在”。

如果说数字贸易壁垒是“外部挑战”,那么供应链韧性不足则是全球经济波动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另一重大考验。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杨继军教授揭示了一组基于FactSet Reverse Search数据库研究的核心数据:通过对8981个中国供应商海外客户关系的分析,中国供应商与海外客户平均合作年限仅3年,约30%企业曾遭遇供应链中断,一旦中断,年利润损失可达42%。“这不是偶然,而是全球化风险下的必然考验。”杨继军强调,“全球供应链已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效率平衡’,企业需主动调整战略,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美贸易政策的博弈则是企业关注的另一焦点。2025年美国《大美法案》生效后,对中美企业股权合作、芯片技术实施严格限制。浙江工业大学中国数字经济与全球经贸规则研究院院长程惠芳教授在分析这一政策影响时指出,中国企业需采取“攻守兼备”策略:在“防守端”,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轻资产模式维持国际技术协作,规避直接投资限制;在“进攻端”,依托中国“稀土全产业链管控”政策,探索“资源换技术”合作,同时或可采用人民币结算降低汇率风险。“浙江与东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30%,这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程教授补充道。

科创融合与便利化构建发展新动能

“科创正在回归城市中心,纽约曼哈顿、伦敦硅环岛,还有我们杭州‘六小龙’,都在印证‘楼上创新、楼下市场’的新潮流。”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抛指出,中国科创从业者平均年龄较2010年代下降5岁,年轻群体的工作生活方式正重塑科创空间形态,“工作与休闲一体的园区设计,已成科创企业吸引人才的关键”。

更具突破性的趋势,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盛世豪提到,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提出“科技与人文鸿沟”正被打破。苹果前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曾说“苹果卖的是口袋里的艺术品”,其核心团队中设计师与工程师数量相当;《黑神话:悟空》更是将虚幻引擎技术与《西游记》文化元素结合,实现超1000平方公里开放世界地图,每一帧画面背后都凝聚着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价值。“现在顶尖科创团队里,设计师、艺术家与科学家同样重要。”他强调,“科技为人文打开了边界,人文给科技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而贸易投资便利化,则是推动开放发展的“加速器”。程惠芳教授发布的《世界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数报告》,成为本次会议的“硬核成果”。该报告对全球126个国家(地区)评估显示,中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22位,处于“较高”水平,但短板同样明显:服务贸易便利化指数仅37(货物贸易达55),政府透明与服务效率排名全球第35位,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排名第34位。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它符合人性、企业及国家发展战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是坚持多边规则、坚定全球化的关键。”程惠芳解读道,“既要提高便利化水平,又要确保国家安全,这我认为是十五五时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经济韧性与产业融合绘就高质量图景

“中国经济的韧性,藏在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里,藏在东中西部的梯度发展中,更藏在3亿农民工的吃苦耐劳里。”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消费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臧旭恒教授的观点,道出了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底层逻辑。他通过对比2000年以来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速指出,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等冲击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正增长,核心在于六大基础:超大市场规模、区域发展梯度性、完整制造业体系、庞大低收入人群韧性、举国体制资源动员能力、严密的社会组织管理。“这些优势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护城河’。”他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低收入群体,才能为消费增长、经济韧性注入长期动力”。

产业融合则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放大器”。山东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所所长杨慧馨教授以海尔为案例,拆解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三阶段路径”。第一阶段“数据+商业模式”,通过用户数据优化售后服务,如海尔早期“家电终身保修”体系;第二阶段“数据+生产制造”,利用消费数据驱动个性化生产,比如定制冰箱生产线实现“用户直连制造”;第三阶段“数据+生态赋能”,搭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

区域层面的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教授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实践:前海实施“港资港法港仲裁”,允许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河套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人才评价体系,已汇聚1.5万高级科研人才;横琴推动澳门政务服务跨境延伸,服务澳门居民办理67项事项。“区域开放需聚焦要素流动便利化,打通人才、数据、资金等领域的制度障碍。”韩永辉建议,未来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构建“风险可控、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

“高水平开放是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永恒主题。本次研讨会的核心成果,在于为中国经济破解难题、释放动能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双重支撑。”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政产学研协同赋能企业的生动实践。从浙江工业大学“工科+商科”培养的5万余名校友企业家,到浙江树人学院与浙工大联合成立的“国际经贸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从海尔、杭州“六小龙”的企业实践,到自贸区、大湾区的区域探索,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每一条建议,都在回答“如何通过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来源:世界浙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