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辉:创建“浙商学”正当时,从传奇实践到系统科学的升华
2025-10-28 15:06:23 世界浙商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国辉指出,浙商作为浙江的金名片,承载着“四千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当前对浙商的认知仍多停留在新闻报道与经验总结层面。是时候将这份“传奇”升华为“科学”,系统构建“浙商学”了。
近日,在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新老交替仪式上,以及潮新闻·浙商频道正式上线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国辉再次提出这一设想。

半个月前,在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新老交替之际发言时,我说过:是不是可以创建一个“浙商学”。昨天在潮新闻·浙商频道正式上线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又提出了这个设想。这真不是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今年我在撰写《有为与有效一 一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时,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浙商学”这个崭新的名字。
浙商,是当今中国一个响当当、金灿灿的名字,是浙江独有的金名片。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符号。从“四千精神”筚路蓝缕一路走过来的浙商,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与浙商波澜壮阔的实践相比,我们对它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新闻报道、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层面。是时候将这种“传奇”上升为“科学”,系统地创建一门“浙商学”了。
必要性:为何要创建“浙商学”?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实践跑在理论前面,亟需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浙商的实践早已翻天覆地,但关于浙商的知识却是零散的。我们熟知马云、李书福等商业巨子的故事,也能概括“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浙商精神,但回答更深层的问题时,却常感乏力:为什么是浙江? 浙商成功的文化基因和制度逻辑是什么?代际传承的独特模式有何普遍意义?好像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因此,我们就无法将无数个案的智慧提炼成可传承、可发展的知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智力浪费。
转型进入深水区,呼唤引领性的“思想灯塔”。今天的浙商,正面向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全球化变局的风险、代际交接的考验、以及迈向共同富裕的新使命。过去的经验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浙商学的研究,目的绝非简单地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未来。它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为浙商的转型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路径参考和决策依据,成为引领浙商穿越迷雾的思想灯塔。
本土话语权缺失,亟待构建中国自己的“商学理论”。当今全球商学院的讲台上,多是基于西方企业实践的案例和理论。中国拥有如此丰富而独特的商业实践,特别是浙商这样极具特色的群体,却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学术话语体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多载的风雨历程,四十而不惑。创建浙商学,是打破西方商学话语垄断、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一次重要尝试。它要向世界证明,源自东方的商业智慧,同样具有普适性的参考价值。
思路与重点:浙商学研究什么、怎么构建?
创建浙商学,不能做成“空中楼阁”,其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植实践,多维融合,古今贯通,中外比较,服务现实。研究重点可以聚焦于几个核心领域:
基因解码:探寻浙商的“文化密码”。研究重点:追溯浙商精神与浙江深厚文化底蕴的血脉联系。研究“浙商家族”的百年沉浮,梳理其家规家训、商业模式与传承智慧。要回答浙商的商业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和价值观念?
动力探索:剖析浙商的“创新引擎”。研究重点:系统研究浙商在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布局、代际传承三大关键挑战下的创新路径与应对策略。关注从“蚂蚁”到“大象”的成长机理,以及“草根”企业如何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构建持续创新能力,要回答面对新时代,浙商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撑是什么?
生态研究:勾勒浙商的“生存土壤”。研究重点:深入分析浙江独特的“亲清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是如何形成并演进的。研究浙江的块状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以及民间金融网络等,如何构成了浙商发展的良性生态。要回答除了企业家个人,是怎样的制度与环境造就了浙商?
价值重构:定义浙商的“未来角色”。研究重点:在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下,研究浙商在社会责任、商业伦理、绿色发展(ESG)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要回答未来的卓越企业,除了利润,还应追求什么?浙商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
基本方法:如何让研究既深刻又靠谱?
必须避免浙商学成为“纸上谈兵”,必须采用一套科学而多元的研究方法:
“深描”与“口述”:看见活生生的浙商。摒弃宏大叙事,深入企业一线,用人类学式的“深描”方法,细腻刻画浙商的决策过程、日常管理和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开展口述史向科技型研究,记录创始人、核心管理者的亲身经历与内心感悟,抢救鲜活的一手资料。
“跨界”与“比较”:打开研究的格局。浙商学必须是跨学科的,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研究的视角。同时,要将浙商与晋商、徽商等国内其他商帮,还要与意大利、犹太等国际商人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对比中凸显浙商的独特性与共性。
“案例”与“数据”:点面结合的洞察。精心打造浙商案例库,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长期追踪和深度剖析,形成有血有肉的实践样本。同时,要建立浙商大数据库,运用量化分析手段,从宏观层面把握浙商群体的规模、结构、效益和趋势,实现从“故事”到“数据”的验证。
“对话”与“共创”:让学术与实践共舞。建立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金融机构的常态化对话平台。理论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一线的商业实践持续碰撞、相互启发,共同创造适用于未来的新知识、新模式。
实践催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辩证统一、良性互动的过程。党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泉和动力,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过多次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浙商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浙商这个群体作过许多重要的讲话、批示和指示,这为浙商学的创建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南。
创建浙商学,本质上是一场将“实践智慧”转化为“系统科学”的升华运动。它不是为了将浙商捧上神坛,而是为了理解它、解码它、学习它,并最终超越它。当浙商的传奇被淬炼成科学的火种,它照亮的不只是浙江企业家的前路,更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文明贡献一份独特的东方智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不二的发展主题,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是从关注物的发展转向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将会更好地统一起来。创建浙商学就是投资于人的现实体现。
来源:《浙商》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