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低空蓝海”如何安全起飞?浙江义乌将举办专场活动求解
2025-11-19 09:18:20 世界浙商
当外卖订单“从天而降”,当农田植保无人机如蜂群般协作,当城市空中交通(UAM)从科幻片驶入现实,中国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天路拥堵、黑飞扰航、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也随之浮现。如何在“放得开”与“管得住”间找到平衡点?11月21日,2025浙江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期间,一场主题为“低空之安·发展之基——构建一体化低空安全新生态”的主题活动将集聚80余位政产学研资代表,在浙江义乌共谋一体化低空安全新生态建设。
这场由义乌装博会组委会主办的活动,吸引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浙江省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深圳无人机协会等重量级机构参与。活动规格何以如此之高?一组数据揭示紧迫性: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无人机年飞行量将突破2000万小时。

安全不是发展的刹车片,而是导航仪
2024年底我国无人机注册总量达217.7万架,较2023年近乎翻倍。繁荣背后,无人机违规飞行隐患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查处无人机“黑飞”案件超2000起,且实际违规飞行数量或超数倍,据统计,2024年全球已发生47起无人机-民航机危险接近事件,不仅干扰航空、高铁正常运行,还会因坠落致人员伤亡,甚至被用于诈骗、走私等犯罪活动,严重威胁公众与公共安全。
安全,已成为制约产业“起飞”的最短木板。
“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谈安全就想到限制、审批,这是对安全最大的误解。”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次活动的核心便是通过构建覆盖“空、地、人、机、网”的一体化安全体系,让安全能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一理念在浙江已有实践。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正探索将“城市大脑”经验延伸至“低空大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和低空经济综合服务等创新实践,推动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各地市先飞区,均已开展不同程度的先行先试。
产研云集,深度对话
本次活动云集产业链的“最强大脑”。现任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无人机及低空经济分会会长王泰明,长期关注低空经济发展,他强调需加强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及空天地一体化管控系统,推动飞行汽车等创新技术落地,他将带来《从交通属性看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前景广阔》的主旨演讲;以及企业代表中交遥感副总经理李仁文、云创科技董事长任广坤都将从各自领域出发,讲述各自的解决方案和产业安全逻辑。
相较于单向演讲,30分钟的圆桌对话更考验真章。政产学研同桌对话,讨论面规则、技术和成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地方条例“打架”,企业无所适从时,省域层面能否率先探索“低空安全负面清单”制度?
反制设备误伤合法飞行器、数据孤岛导致感知盲区、AI识别面临“对抗样本”攻击——技术跃进背后,副作用如何消解?
安全投入动辄千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政府、企业、资本如何分摊成本?
这些问题是否都能得到解答?值得期待。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可能成为产业风向标。据悉,多家投资机构将现场“相马”,重点关注能将安全能力产品化、服务化的初创企业。而浙江省相关部门也将借此活动,听取一线意见,为下一步政策出台提供依据。
活动信息
时间:2025年11月21日14:00-16:30
地点:义乌国际博览中心C1馆论坛区
规模:定向邀请80人,开幕式后或有限量公开名额
低空经济如同高速增长的少年,安全就是其骨骼系统。骨骼太软,站不起来;骨骼太硬,又会限制生长。如何锻造一副“刚柔并济”的安全之骨?11月21日的义乌,或将给出关键答案。毕竟,在浙江这片敢为人先的土地上,从不缺少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的智慧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