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民企科技人才走向台前、站到“c位”
2025-11-24 17:56:23 世界浙商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廉玉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凯——三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引发广泛关注。
院士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相当于“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民企院士”一次性增添三员大将,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首先,这是工程院增选以来,民营企业工程师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其次,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的数量已累计达到9位,过去十余年间,工程院累计有6位院士来自民企,2025年单届新增3位,几乎相当于此前总量的一半。另外,这3位是从19位来自民营企业的候选人中选出的,当选率达到了15%,明显高于此次两院院士增选整体当选率。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院士评选中民企科技人才正进入“快车道”。
此事,至少释放了三重信号:
一是,院士评选机制日益注重“实战能力”与“产业贡献”,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革进一步深入。此次评选就明确强调,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新当选的3位“民企院士”,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瞄准技术瓶颈持续攻坚,最终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物。不论出身、年龄与资历,唯才是举、能者居之,总之一句话,谁行谁上,这正是院士制度应有的价值导向。
二是无论是此前在院士增选工作中明确“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还是如今“民企院士”再添三员大将,都体现了国家对民企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认可和鼓励。
三是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爆发期”,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民企既是科技人才的孵化沃土,更是其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院士称号不仅代表着个人学术成就,更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迁紧密相连。民企科技人才当选院士数量的持续增加、加快增加,这其实也是我国创新评价体系正进一步转向市场导向、向产业需求倾斜的现实缩影,既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层面主动作为的结果。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写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浙江也明确,要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民企院士”扩容提质,需要政府与企业进一步各显其能、双向奔赴。我们相信,当人才体制壁垒的进一步打破,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产业一线成为科技创新主阵地,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未来必将有更多来自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走向台前、站到“C位”。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在表达对中国创新体系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