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会“吃”出创新协作生态学!杭州领跑“科技+产业”两新融合

2025-03-21 17:32:12 世界浙商

“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大家不要拘束,有问题反映问题。”杭州市长早餐会的一句开场,打开了杭州科创界“家庭聚餐”的“话匣子”。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化学反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破解低效竞争、突围内卷困局的根本路径。当城市竞争进入“新质生产力”时代,杭州以独特的创新生态协作模式、长期主义培育模式、集群式爆发模式为“找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路径”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

一、早餐会里的创新协作生态学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关键在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单兵作战走向强强联合。

3月,一个周末的清晨,杭州市民中心餐厅灯光亮起,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与12位科创企业家围坐餐桌。这场看似寻常的早餐会,实则是杭州科技创新生态的微缩景观。

从AR眼镜到卫星AI大脑,从AI医疗到高精度3D视觉技术,12家企业横跨智能物联、生物医药、芯片制造、航天航空等前沿科技战略领域,恰好构成杭州“未来产业”的核心拼图,形成了一条贯穿“基础技术-核心部件-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展现了杭州从底层技术到产业落地的系统性布局。

从12家企业的地理位置来看,余杭区3家,萧山区、滨江区、西湖区各2家,钱塘区、上城区、富阳区各1家,折射出杭州创新生态的深层逻辑,也暗合国家经济地理新地标“中国视谷”“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的空间布局。而科创“掌门人”们对于产业链协作、跨界协同的“探索欲”愈发强烈,围绕组建产业协作链条、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强化场景资源开放、加强人才和金融支持等提出意见建议。

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表示,希望跟人工智能AI企业合作,通过交叉合作碰撞出新的发展可能;先临三维董事长李涛认为,杭州的产业生态很丰富,不止有明星企业或明星产业,不同的产业生态可实现更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深化杭州科技创新的多样性;地卫二创始人温卓明建议,云计算上了卫星后,可以同区块链、大模型等杭州相关企业协作,充分发挥好这座城市在互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这场政府组局的“家常饭”,让“白米粥加咸菜”、“豆浆配油条”的搭配在一张餐桌上就能快速达成。

12家企业之间的协作充满了想象空间。譬如,涂鸦智能物联网平台、趣链科技的区块链技术、灵伴科技的AR眼镜可以形成“底层技术-应用场景-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先临三维的高精度3D视觉技术与拓致光电的激光元器件、云尖信息的ICT设备分别占据产业链上游材料、核心器件和系统集成环节。天境生物与微泰医疗的互补性在于“药物-器械-数据”三角协同,进迭时空、行芯科技的高性能芯片技术与地卫二的太空智能技术可以相辅相成。

这种协作已经有合作案例。以“中国视谷”企业协同为例,先临三维、云尖信息是“中国视谷”窗口园区的两大“链主”企业,一个主攻高精度3D视觉技术,一个深耕ICT产品研发与制造。

两家企业自2024年开始临街而伴,不再需要“全国飞”找合作,实现了“一平方公里创新圈”模式,也标志着“中国视谷”窗口园区的生态体系在专业化纵深与资源聚合密度迈入全新阶段。李涛在交流中表示,先临三维期望通过高精度3D视觉扫描测量技术加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帮助用户提升效率、增强品质、降低损耗。

未来,产业高度协作将在杭州1.9万家科技型企业之间大爆发,企业将成为城市创新的“主理人”,有力打破传统园区、城区的“地理围墙”,形成“跨区域协作+专业化分工”模式,构建起“全市一盘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网络。

二、长期主义者的创新辩证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需要由一流的营商环境“力挺”。在“快鱼吃慢鱼”的科技竞赛中,杭州却独创了“快慢辩证法”:既保持前沿技术的突破速度,更坚守基础培育的战略定力。

“杭州要以长期主义的坚韧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以超常之举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以全球视野聚焦战略科技人才、以非常之策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让大兴科技、大抓科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姚高员市长的一番话,传递出杭州“反内卷”“搞创新”的决心,要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培育产业长远竞争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杭州具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这让李涛深有感触。

先临三维成立于2004年,从10余人挤在萧山绿都世贸广场22楼的一间办公室起家。2006年,随着萧山区早期科技创新“孵化器”——杭州萧山国际创业中心的成立,先临三维几经扩产,快速成长。2016年,先临三维在湘湖之畔落地了总部园区,有效解决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品控问题。2022年底,在“中国视谷”窗口园区市区政策的支持下,先临三维三期项目——新研发生产基地实现“拿地即开工”,科研攻关速度与日俱增。

如今,先临三维技术创新实力突飞猛进,其研发生产的高精度工业3D扫描仪的最高精度已达4微米,将“中国精度”拉到了一个新高度,以“链主”的号召力加速了视觉智能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这背后正是杭州“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微泰医疗董事长郑攀也表示,杭州的营商环境是有一说一的,不仅乐于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更是主动保护企业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从不做多余的干涉,在有需要的时候始终大力支持。“这也是我们在创业之初,首选杭州的主要原因。”

杭州具有“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一流营商环境,以“静默式支持”让颠覆性创新企业没有成长的后顾之忧。

当“杭州六小龙”引发全国考察热潮,姚高员市长牵头市政府会议,探讨如何扶持“六小龙”发展。各部门对于杭州彻底“火出圈”了心潮澎湃,提出了各种扶持办法。最后的讨论结果是: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扶持。随后,市政府果断设置了“创新保护期”,为企业抵挡非必要干扰。

为了推动、保护更多“小角落”有机会爆发出大能量,今年,杭州市在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也明确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3.9%以上,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 DeepSeek等企业提供政策红利。

三、集群式发展推动创新“几何裂变”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护航单兵冒尖、双强协作的“力气”终究有限,集群式发展是推动从1到N指数级增长的关键之路。

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打造集群梯队,深化视觉智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强了集成电路、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高端软件等3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和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等7个协同区建设。

作为杭州率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先手棋”,“中国视谷”锚定万亿级目标和世界级定位,推动杭州唯一的“国家队”集群——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加速跃升,不断巩固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核心优势。

2024年全年,杭州全市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实现营收9458.4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去年同期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视觉智能产业营收8749.02亿元、增长3.7%。全市新增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链主”企业14家,总数达29家,较2023年数量实现倍增,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为11家、13家、5家。

这其中增长的秘诀在于“生态位互补”,形成产业共生网络。譬如,滨江区依托物联网小镇等平台打造视觉智能产业核心集聚地,萧山区依托未来产业社区等平台,聚焦数字安防、工业视觉、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造视觉智能产业核心增长极。

“中国视谷”的创新之道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齐头并进。中国视谷•萧滨一体化专班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视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合力推动视觉智能未来技术产业化,探索6G技术、仿生机器人、类脑计算、低空视觉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同时也致力于推动视觉智能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未来化,形成应用场景驱动、算法技术支撑、硬件和系统集成联动的“视觉+”“+视觉”赋能生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在全市集群式增长的突破下,杭州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突破,更有底气竞逐新质生产力“新解法”。

2024年,杭州深化企业梯队培育,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名录,推动形成了“市-省-国家”三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成长体系。杭州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提升,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累计达到3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92%,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过9200亿元,连续4年获得省“科技创新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4位。

在集群生态自洽、优势鲜明的底气下,杭州下一步将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领跑工作?

姚高员市长表示,“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压减科技投入。”2025年杭州将集成推出“三个15%”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增长15%以上、市本级年度新增财力的15%以上确保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下,创新早已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 杭州人才战略也实现了“三级跳”,从“给钱给房”的物质吸引,到“青荷计划”、“5213计划”的全周期服务,再到“科学家+工程师”的协同培养模式。

今年2月,杭州市还大力推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包,从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等“四个推动”入手,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既要多出科技成果,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当世界通过中国镜头重新定义科技创新的“清晰度”,杭州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系统“新范式”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