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金叶子的功力
2025-07-08 16:30:10 世界浙商
“谢谢你们来帮我收茶,今年采茶季我没焦虑过,人都长胖了,要减肥了。也谢谢‘残疾人之家’帮我卖茶叶,我儿子带着女朋友回来,我也能包个大红包给未来儿媳妇了。”46岁的郑土英是淳安县里商乡石湾村人,因视力残疾无法正常农作,每年茶忙时节都是她最焦虑发愁的时候。
近些年,她获得了乡里“残疾人之家”的帮助,不仅有人帮忙采茶叶,更是解决了她家茶叶销售的难题。家里的5亩茶园变成了真金白银,让郑土英一家人在走向共富的路上不掉队。
发展茶经济,对于很多里商乡人来说,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来源。
里商乡几乎家家有茶园,是淳安县茶叶产量最大的乡镇。光成片的茶园就有18000余亩,还有大拇指岛、百山岛等构成的“最美湖上茶园”,全乡茶厂规模、茶叶产量、茶农收益均居淳安县前列。
茶产业一直是里商乡的支柱产业,全方位提升茶经济,做好茶文章,发展茶旅游,提升茶产业,正是里商乡在走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之路。
2025年3月1日,淳安县里商乡塔山村,千岛湖岛屿生态茶园基地。拍友 杨波 方利峰 摄(浙报集团资料照片)
一款充满爱的公益茶
像郑土英这样的残疾人,在里商乡有500多人,都是低收入户。如何帮他们走向共富,一直是里商乡关注的重点。
里商乡在淳安首创的“党建+残疾人之家”,与残疾人茶叶户签订协议,统筹推出约1206亩“满爱茶园”,邀请本土茶叶专家团队统一管理、统一加工,公益网红茶品牌“满爱屿茶”就此诞生。残疾人还可以参与茶叶包装工作,实现自食其力。
品牌中的“满爱”代表公益爱心,“屿茶”寓意着“千岛湖岛屿茶”。
采茶时节,千岛湖畔的里商“残疾人之家”里,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炒制好的茶叶正在这里进行包装。有人在制作、组装礼盒,或为茶叶贴标,活动室里俨然有了一条流水线。专职管理员陈红霞此时化身产品包装质检员,一边查看包装质量,一边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今年我们的茶都卖出去了吗?”“看到这么好看的盒子,会有人来里商旅游吗?”
为了增加“满爱屿茶”的品牌含金量,茶叶包装是专门请人设计的,汇集了当地文化元素,例如非遗项目里商仁灯、里商名人明朝三元宰相商辂、南宋皇后杨桂枝等。包装盒的制作、组装、贴标,成了“残疾人之家”的辅助性就业项目。
里商乡洞坑口村的肢残人员姚金盛,已经年过五十,家里3.5亩茶园几乎都由“残疾人之家”兜底。他说:“我们原来发愁怎么采茶叶和卖茶叶,只能等茶商来收茶,也不敢讨价还价,青叶卖不出去,就都砸手里了。现在可以很放心。”他盼着的是自家茶园作为合作企业,免费拓展体验营地,以吸引更多的游人。“你看我们‘残疾人之家’的门口,可以玩帆船、帆板、尾波冲浪,这些项目我原来见都没见过,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里商的好山好水,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也能把房子弄弄好,做个小小的农家乐。”
近年来,“满爱屿茶”在网上销售,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上海、北京展示,并在上海朱家角景区销售。“残疾人之家”还收到过一封从余杭寄出的手写信,咨询如何购买茶叶,为公益助力。
图片由淳安提供
茶的N种可能
2024年,“满爱屿茶”的茶叶委托当地“农友”共富工坊茶厂进行统一加工、售卖,进一步提升品牌品控。
为什么会选择“农友”共富工坊茶厂为“满爱屿茶”进行加工?
陈红霞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有惊喜。
离塔山村委会100多米的地方,就是这家利用村闲置用地转型升级而来的茶厂。茶厂的门脸并不大,有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和一个可以喝茶的展示厅,最显眼的是车间上方的几个大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茶厂能和什么高新技术挂钩?
茶厂工作人员朱沛楠笑了,她说很多人来到茶厂都会问这个问题。在茶叶的展示厅里,就能找到答案。墙上不仅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挂牌,还有“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杭州市博士创新站”两块牌子,展示出这家茶厂的资历。
茶桌上不仅有常见的千岛湖绿茶、红茶,还有许多颜色不一、大小不同的茶叶,甚至能找到新制作的黑茶。在茶点盘里放着的绿茶味、红茶味、乌龙茶味、清凉奶糖等各式各样的糖果,是茶厂和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品。更有趣的是,还能找到以茶叶为原料的洗衣溶剂和洗手液。“我们还在尝试做抹茶,实验室也装修好了,希望能引进相关人才常驻研究茶叶的应用技术。”朱沛楠说。
在这里,茶不仅是茶叶,还成为有着各种可能性的原料。
茶厂创始人和负责人朱顺根,是塔山村党总支书记。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被认定为杭州市E类人才,对于用土地、茶促进村集体共同富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最想做的是延长茶产业链,让茶不只在明前、雨前产生效益,一年四季都能有效益。”朱顺根介绍,里商的茶叶出品时间本来就长,“里商地理环境复杂,有湖上茶园,也有高山茶园,又从各地移植了不同的品种,元宵节后就能开采,一直到4月底都能采摘高品质青叶。”
近几年,仅春茶季,“农友”共富工坊茶厂生产的干茶就超7吨,收购茶青支出超过400万元,茶园采摘工和茶厂炒制工人工资支出60余万元,大大增加了本地农民的收入。60多岁的余田花掰着手指算了算:“2023年,我在茶厂做各种农活赚钱,比出去打工好多了。”
通过制作不同种类的茶叶,现在“农友”共富工坊茶厂的空闲时间只有最热的七八月。朱顺根说,天气太热无法进行户外生产,他一直希望能在有空调的厂房内做出市场认可的“茶”产品,“让茶叶变茶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全年都能做,才是真的让茶山一年四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朱顺根把视线转移到了村里的闲置土地上,他带头将村里80余户村民的共402亩闲置土地、荒地流转过来,种植茶叶、蔬菜、水果,销往省内外,把村里的荒地变为“宝地”,盘活土地,又为村集体和乡亲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里商茶山。受访者供图
新茶人的价值
朱顺根的故事,证明了共富路上带头人的重要作用。而里商乡也致力于汇聚人才,打造一支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这支生力军中既有茶叶、水果种植大户等“土专家”“田秀才”,也有农创客、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等经营型人才。
“90后”的小余,就是这支生力军中的一员。
小余是里商乡燕窝自然村人,她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大学生,2015年毕业后在阿里巴巴工作。2018年,她回到家乡创业时,父母非常不理解。“我爸觉得好不容易把我供出来,我居然回村工作,那当初读什么书?”小余说,她把父母种的茶带给同事、朋友品尝,人人称赞,但这样的好茶却偏偏销售难,她就是因为这个才决定回家的。“我在阿里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为乡村农产品赋能,教村民用网络卖货,我怎么能再看着父母和家乡的老人那么被动地挑着担子去卖货?”
这些年,小余创立了“淳姑娘”农产品品牌,年销售额300余万元。
小余。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老人家不会用手机电脑,第一时间就想到我。”小余笑了,后来老人们都知道了,卖茶叶能找“淳姑娘”,山茶油、笋干、鱼干,“淳姑娘”也能帮忙卖。“我家的茶叶主打性价比,周边村里很多老人家想把青叶卖给我家,我都收,比外面来收茶叶的茶商收得贵一些。”一个春茶季,她差不多能收两三千斤青叶,做出几百斤茶叶。
家里的长辈终于理解她为什么回家了。“我爸出去干活、收茶,很多同乡都会夸读书就是有用,农产品好卖了,价格也高了。”小余说,其实在哪里工作不重要,把知识和学习能力应用到现实里,改变村庄人的生存状态更重要。
如今,她白天跟着父母农忙,晚上把村里的美好生活发到朋友圈和网上,不仅是为了卖茶叶、卖农产品,更是为了把燕窝自然村、里商乡推荐出去。“好山好水好地方,也应该配上好的宣传员。”
像朱顺根、小余这样的茶人才,在里商乡比比皆是:洞坑口村解小华是茶叶加工的高手,被评为“浙江省技术能手”;江村村党支部书记江志宏精通茶苗扦插,多年来带动村民培育共富茶苗基地2000余亩,带动茶农增收30万元;里商村村书记商国山仍然坚持手工制茶,并拜师西湖龙井炒茶大师樊生华,现在跟他一起学艺的还有几个年轻人,期待能用手工制茶进一步传承和提升里商的茶品质……
“一叶知千岛,湖上品春茗。三元出里商,共富有好茶。”里商人正在用“绿动能”和“智驱动”,不断丰富现代农业内涵,开创着更宽阔的共富之路。
一片小小的绿色茶叶,托起了金色的致富希望。
【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远意蕴。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进一步打通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需要向绿而行,向质而为。里商乡将一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过程中,不但走得稳健、坚定,而且融合爱心公益、链条延伸、共富带动等温暖元素,取得了许多综合性成果,助推了乡村振兴,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小微典型案例。在产业振兴的路上,只要我们下足绣花功夫,定能使产品焕发出别样光彩。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