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飞图医疗董事长胡利荣——品牌升级背后的心路历程

2025-07-22 15:44:38 世界浙商

       在医疗云影像行业赛道被“内卷”、“同质化”反复冲刷的当下,飞图医疗选择了一条更稳健的路径——品牌升级。近日,飞图医疗正式官宣发布了新的品牌定位、业务模式、品牌标识以及品牌服务。这是一场从战略、技术到心智的全新转变。我们好奇,在行业普遍收缩、投资愈发谨慎的现状下,飞图医疗为何逆势进行品牌升级?

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近飞图医疗的董事长胡利荣,跟随他的思考轨迹,进行一场访谈。

一、您最初是如何想到进入医疗云影像行业的?

       我做了近二十年的影像科医生,每天看得最多的不是病人,而是一摞摞的胶片!那时候传统胶片面临很多问题:患者拍个片,得等好久才能拿到胶片,要是转院还得重新拍;基层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只能让患者往大医院跑,胶片本身携带麻烦、容易丢失,成本还高。更关键的是,胶片承载的数据量根本不够用,比如CT薄层扫描一套几百张图,胶片只能打印几十张,诊断信息严重打折。真正触动我的,是2014年,一位患者拿着平板电脑来找医生看影像。我当时就想:如果让所有影像都能“跟着患者走”,用数字影像替代传统胶片,让医生能在线调阅,患者不用带胶片,基层医院也能共享大医院的影像资源。医患双方不就都解脱了吗?所以二话不说,我就从医院出来创业,就想做“医疗云影像”这件事。

二、在创业初期,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创业初期,困难一个接一个。家里人一开始就不太支持,毕竟放弃省级医院稳定的工作去创业,前路未知,他们难免担心。但我相信团队的实力,我知道一旦成功,能给患者带来巨大便利。2017年公司刚成立,我和几个技术合伙人挤在小办公室里,为了节省开支,一开始大家都没领工资。最难的是,如何把专业需求转化成技术语言。我白天跑医院调研操作流程,晚上和技术团队磨产品逻辑,逼着自己成了“产品专家”。早期我们去推广产品时,医院最常回三句话:“数据安全谁负责?”“患者习惯用传统胶片怎么改?”“系统出问题谁背锅?”我们决定“用标杆案例说话”。我们一家家医院去谈,先做试点,再逐步推广。2017年我们做了第一家单体医院云影像平台—杭州恩华医院云影像平台,2018年我们又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共享的区域云影像平台——丽水市区域云影像平台。我们靠实际效果慢慢赢得信任,越来越多的案例陆续落地。创业不是百米跑,是扛着包袱爬山。咱们解决的是老百姓少拍一次片、少跑一趟路的真问题!只要方向对,慢点也是前进。

三、飞图医疗在今年进行了品牌升级,请您简要介绍飞图医疗品牌升级的初衷是什么?

       其实这次品牌升级,我们内部已经酝酿了很久。从2017年创业到现在,飞图已经从一家专注于云影像技术的企业,成长为服务全国3000多家医疗机构、年服务人次超8000万的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原来的品牌“飞图影像”已经不能完全覆盖我们现在的业务边界和未来战略方向。这次升级品牌为“飞图医疗”,最核心的初衷,是希望更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服务早已超越了单一影像范畴,而是在构建一个以医疗云影像为核心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四、您对医疗云影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什么期待?

 

       从最近国家医保局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看到: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医保影像云索引”,为每位患者的影像检查文件赋予唯一标识,有5个省份已试点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这必将推动我国医疗机构间的影像信息共享,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负担,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国家医保局又把“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写进放射检查的价格里,相当于官方给云影像铺好了高速公路,还设了收费站。“上云省钱”这件事现在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直接写进了政策文件,医疗云影像的春天来了。

      我觉得未来是:无胶片化、无边界化、数字化智能化。

     无胶片化是起点。影像数据彻底“无胶片化”,患者再也不用拎塑料袋到处跑,转诊、复诊一键授权就能查看调阅。国家医保政策等于给这套模式发了“通行证”,未来全国各级医院全面上云将是趋势。

     无边界化是突破。政策要求影像“可跨机构调阅”,国家医保局将云存储纳入价格构成,实则是为“全国检查结果互认”铺路,未来异地就医重复拍片将减少。

     最终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AI辅助诊断被国家医保局列入医疗服务价格构成,不仅回应了社会各界对AI在医疗中应用的期待,也为AI辅助技术的临床落地提供了支持,未来肯定会和医疗云影像结合得更紧密。未来AI不会替代医生,但会用“专家级能力”武装基层,普惠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