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初旭鸭舌”:越过悬崖

2025-08-05 14:42:27 世界浙商

一直赚钱的初旭食品,为何遭遇资金危机?赚的钱去哪了?

初旭食品温州大南门旗舰店

火热的8月,在浙江温州市区大南门的初旭食品旗舰店,门头崭新的“爱马仕橙”色泽鲜亮,顾客买走一包包酱鸭舌,工作人员忙碌有序……

充满活力的景象背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初旭鸭舌——这个出自温州的知名品牌,曾连续遭遇创始人失联和突然离世的“劫难”,一度3亿多元债务压顶,企业被逼至破产清算的悬崖边缘。

危急时刻,当地政府、法院果断采用预重整转重整模式,引入“假马投资人”策略,为企业注入上亿资金,帮助初旭食品涅槃重生。该案入选2024年浙江法院企业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一直赚钱的初旭食品,为何遭遇资金危机?赚的钱去哪了?创始人吴初旭离世后企业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历经起伏,有何教训?

源自温州老城菜市的明星企业

在位于温州市蒲州工业区的初旭食品工厂,《浙商》记者看到,一幢五层的厂房是租用的,里外井然有序。会议室墙上陈列着公司获得的认证和荣誉——浙江省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温州市农业骨干企业、龙湾区50强企业……

初旭食品公司会议室陈列着诸多荣誉

鸭舌是瓯菜系名菜,在温州有“无舌不成席”的美誉。初旭食品,正是用了创始人吴初旭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才十几岁的吴初旭接手了父母开在温州老城区瓦市巷菜场的卤味店,他脑子活络,1985年开始卖“香熏鸭舌”,后来又逐渐研发了风味独特的“初旭酱鸭舌”,并很快抓住了温州人的味蕾,店门口顾客常常排队,有时甚至“一舌难求”。

随着“初旭酱鸭舌”的火爆,吴初旭也走出了瓦市巷菜场,在温州市区开了几家分店,2003年更是创办了温州市初旭食品有限公司。近20年来的浙江农业博览会上,初旭食品常常是温州参展团的“销冠”。初旭食品成为集种鸭孵化养殖、饲料生产、禽类屠宰、熟食加工、商业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初旭食品温州大南门旗舰店员工忙碌地服务顾客

熟悉吴初旭的人评价,他草根创业三十余年,勤奋、肯吃苦,对企业事务亲力亲为,很少应酬,全身心扑在企业发展上。

“吴总非常敬业,早上常常五六点就来公司,比员工还早,晚上都干到十点以后才离开,在车间里一天微信步数几万步。厂里很多事他比我们都清楚,车间主任想找个东西,问他都知道。”初旭食品员工刘阳(化名)告诉《浙商》记者。

与吴初旭结识三十多年、后成为债权人的温州人李明(化名)告诉《浙商》记者:“吴总在有钱的时候也很朴素、肯吃苦,不爱讲话、不喝酒、不应酬。就算到现在,债权人也没有说他不好的。”

出省两项重大投资均折戟

初旭食品工厂

转折发生在初旭食品开始跨省投资之后。由于温州土地紧缺,企业发展面临瓶颈,2006年后,吴初旭决定出省发展,几乎于同一时期,在黑龙江、河南落子。

黑龙江齐齐哈尔依安县是“中国白鹅之乡”。2007年左右,吴初旭来此买下一家经营不善的国企,成立齐齐哈尔天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鹅产业,收购玉米做饲料、养鹅、宰杀、加工,开展一条龙业务。

“这个项目投资是千万元级别,金额不小。但是公司对当地气候不适应,当地土地结冻时间长,一年到头只能干半年,加上离江浙沪太远,产品只在当地卖,无法融入公司擅长的市场。做了五六年,到2012年左右撤出,亏钱了。”知情人士告诉《浙商》记者。

更大的问题来自2006年吴初旭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投资成立的天龙禽业有限公司(下称新蔡天龙禽业)。

驻马店市工商联2009年信息显示,新蔡天龙禽业占地135亩,建设有年屠宰鹅1000万只生产线一条,5000吨冷库一座,年产10万吨鹅、鸭饲料加工厂一个,年孵化能力1000万只鹅苗孵化厂一个,以及建有规模化种鹅、商品鹅饲养基地8个及其他配套设施,是河南省最具规模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2009年之后,投资不断追加。农业部主管《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刊发的一篇报道显示,“近年来,天龙禽业不断提高对鹅鸭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延长产业链条。公司项目工程一期投资1.4亿元,二期投资1.6亿元,2012年公司投资3亿元新建出口熟食加工厂。”按此计算,初旭食品在新蔡县的投资额已超6亿元。

知情人士告诉《浙商》记者:“新蔡县没有鸭产业基础,天龙禽业要靠自己养种鸭、孵化鸭苗、养殖,要建饲料厂、孵化厂、养殖厂、宰杀加工厂,投资就非常大。公司主厂房占地就达几百亩,乡下还有五六个养殖场。规模最大时有1000名员工,光杀鸭子就有近500人。”

“原本计划投资几千万,但投了之后发现远远不够,只能越投越大。”上述人士称。

当时,新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天龙禽业是县里的明星企业,“河南省领导到新蔡视察,上午在县城看加工厂,下午到乡镇看养殖场,一看企业负责人,怎么还是吴初旭。”

新蔡县对天龙禽业的期望很高。公开报道显示,“背靠天龙禽业这棵‘大树’,新蔡县已有3万多农户走上规模化鹅鸭养殖之路。随着天龙禽业产业链条逐步拉长,禽业生产加工项目已成为新蔡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然而,小马拉大车,日趋增大的投资额,令初旭食品的资金告急,吴初旭开始从银行贷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行经济刺激计划,当时很多银行来放贷,很好贷,不用抵押,担保一下就能贷。当时公司贷了1亿多贷款,资金成本高,拖进去了。”知情人士说。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之后几年,国内养殖业行情下行,“鸭苗价格从七八元一只跌到几毛钱”。吴初旭不得不向银行借更多钱,并开始民间借贷。到2011年,温州出现民间借贷危机,银行收贷。2012年,吴初旭卖掉黑龙江工厂以求缓解困境,但杯水车薪。到2015年,初旭食品资金链彻底断裂。新蔡天龙禽业也于2018年左右被卖出。

偿债重压之下,2015年11月,吴初旭一度失联,公司拖欠员工近4个月工资被迫停止生产。“他很要面子,觉得对不起大家。”吴初旭一位老友说。近2个月后,2016年1月,吴初旭夫妇回到温州,公开向市民发表声明并致歉。初旭食品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恢复生产。

知情人士介绍,2016年之后初旭食品运转还算顺利,但资金窟窿仍存在,“河南工厂卖掉后还银行抵押贷款还不够,至今还有几笔没还。”

2023年11月30日夜,吴初旭离世。

“前面的窟窿太大,这么多债权人、银行一直盯着,总是要还的。这么多年来,压力都是他一个人承受。他如果找人倾诉,还能发泄一下,但他藏在心里不说,直到崩溃。”谈及吴初旭,受访公司管理层人士仍十分痛心。

从预重整到成功重整

初旭食品公司内部井然有序

陷入群龙无首状态的初旭食品,累计负债约3.71亿元,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无以为继,无奈之下,债权人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温州破产法庭庭长叶希希告诉《浙商》记者:“我们许多‘80后’法官是吃着初旭鸭舌长大的,接到初旭食品的破产清算申请后,觉得太可惜了,所以力争重整,保住品牌。”

2024年2月,在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温州市龙湾区帮扶工作专班主导推动初旭公司预重整,并指定温州诚达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预重整管理人。

2024年3月,初旭食品在温州首次使用了“假马投资人”方式开展预重整(“假马”最初指捕猎时使用道具马。在破产法语境下,指与债务人达成协议的潜在投资者,旨在通过协议吸引更高出价者,若无人出价,可由“假马”成为重整投资人)。

通过公开竞价,北京中海金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1.18亿元的报价成为“假马投资人”,在破产重整期间暂时全面接管公司并直接参与经营。

“1.18亿的价格大大高出债权人预料,因为初旭的厂房是租的,设备抵押掉了,流动资金也没有,唯一只有品牌,能值多少钱大家都没底。”债权人李明说。

“假马投资人”管理团队入驻后,力保生产线不停、供应链不断,增强了经销商的信心,月均净利润提升118%,最大限度维持了公司商誉、保留了公司价值。

2024年12月,初旭食品进入正式重整程序,以“假马投资人”初始报价作为基准价开展重整投资人公开竞价,成功吸引三位意向投资人,包括一家温州鱼饼品牌企业。最终,之江味觉(浙江)食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以1.29亿元的竞价成为初旭食品新的投资人。

1.29亿元的最终价格,令初旭食品破产财产溢价9.3%,普通债权清偿率从破产清算的11.63%提高到破产重整的30%以上。

破产重整保全了初旭食品及相关产业链,妥善安置企业员工近200人,保障了经销商、加盟商及供应商等60余家关联企业正常经营,达到保企业、保产业和保民生的良好社会效果。

越过悬崖,涅槃重生的初旭食品正以崭新的面貌、充沛的活力继续犒赏顾客的味蕾。

“没有必要硬扛”

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家如果碰到债务方面问题,可通过庭外重组、司法重整等保护机制进行债务重组,“没有必要硬扛”。

今年4月,浙江省企业债务重组中心成立,目的是帮助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困境。该中心力求打造“债务人友好型”的庭外重组制度,通过降低启动门槛、提供专业服务、整合各方资源等方式,鼓励债务人尽早“寻医问诊”,尽可能维护债务人的核心运营价值,帮助债务人走出困境、实现再生。

记者手记

采访、写作初旭食品案例过程中,我不胜唏嘘。吴初旭,这位勤恳的、典型的浙江企业家,没有不良嗜好、没有挥霍,仅仅因为太想要企业做强做大,两步棋不慎,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好在当地政府、法院及时介入,给予破产保护,停止利息增加、积极寻找懂行的投资人,才抢救了他付出数十年心血创立的品牌。

吴初旭的经历给出几点血泪教训:

第一,过度亲力亲为。把企业所有事务集于一身,没有培养能够承继他意志的人——与多数温州企业不同,他的妻子、已成年的子女都未进入企业;也没有培养撑得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第二,过于自信,风险意识不足。创业二三十年,在经济蓬勃上升期,企业取得的成就令他过于自信。做出两项跨省重大投资决策时,不知公司里有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过即便有,他也没有全部采纳。遇到经济下行,业绩不如意,最终导致企业落入险境。

第三,金融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力企业发展,但用得不好,利息负担将压垮企业。一位历经风雨、如今掌舵4家上市公司的浙商曾经通过我们的采访发出警示:很多企业家觉得银行行长上门恳请你贷款,你很有面子,又对自己投资的项目盲目自信。殊不知,所有贷款都要付利息,而很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只要你的收益赶不上贷款利息,这笔投资就可能成为你的负累,并最终拖垮你。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孙岚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