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梯队强培育,浙企成长有“锦囊”
2025-09-19 09:36:35 世界浙商
近日,《浙江省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根据《行动方案》,浙江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0家、雄鹰企业达到150家。
优质企业梯度怎么构建?优质企业如何培育?浙江如何精准施策?记者邀请浙江省经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进行解读。
记者:浙江此时提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是基于哪些具体考虑?
答: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国家有号召,浙江应该挑大梁、走在前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同时,国家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明确要求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浙江有需要,是浙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浙江优质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但总体上优质企业数量规模、发展质效、竞争力、引领力等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还是当下创新浙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优质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带动作用大,在创新浙江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今年1至6月,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新产品产值率为5.15%、56.5%,分别比规上工业高1.97个百分点、17.3个百分点。
总之,浙江希望通过一套体系化、精准化、制度化的培育机制,打造一个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完整企业成长支持生态,全面提升浙江企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最终推动浙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根据《行动方案》,浙江的企业梯度如何布局与区分?
答:《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浙江将围绕优质企业培植、发展、壮大等环节,推动构建以“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为主线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重点培育壮大八类企业主体:
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科创型企业,贡献突出的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快韧性强的独角兽企业,示范引领的上市公司、“链主”和雄鹰企业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最终构建以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广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主体培育梯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微企业、科创型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等,是浙江优质企业的“基座”和“底盘”,专精特新企业是“腰部”,再往上就是雄鹰类的“塔尖”企业。我们要不断推动更多“基座”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攀升至“腰部”,最终目标是更多优质企业凭实力走向“塔尖”。就像最近发布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榜单中表现活跃的浙江企业。
记者:企业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不同,《行动方案》将如何给予不同阶段的企业行之有效的精准培育?
答:浙江出台《行动方案》的目的,正是希望可以实现政策的精准分类和扶持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不同阶段的企业能获得其最需要的支持,像园丁培育花草一样,在不同成长期给予不同的阳光、水分和养料,最终培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企业森林”。
如针对小微企业培育,主要是加大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强注册登记提质增效、深化“个转企”,鼓励大企业裂变创业等,多渠道促进小微企业“生出来”。
针对科创型企业培育,主要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举办各类双创赛事,加强金融服务、培育耐心资本,多渠道促进科创型企业“生得多”“长得好”。
针对规上工业企业培育,重点是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指导企业及时升规纳统,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2.0全覆盖。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主要是全面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研发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创新积分制”。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主要是创新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潜力摸排,建立互认机制,支持各地引进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早发现”“快成长”“发展好”。
针对独角兽企业培育,主要是建立完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主动发现机制,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上市,建立“以投带引”模式。
针对上市公司、“链主”和雄鹰企业培育,主要是深化产业链“链长+链主”制,支持更多“链主”企业承担国家和省战略需求任务,大力发展地瓜经济,优化总部、研发、制造空间布局。
针对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则主要是支持雄鹰企业通过跨国兼并重组,推动品牌国际化,加快海外研发布局等,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当然,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多元的,即使是同一类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整个培育体系的基石。政府“营造环境、搭建舞台、提供助力”,而企业才是“登台唱戏”的主角。政府通过设计清晰的规则、提供精准的赋能和营造良好的生态,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自发地、主动地去规划发展方向、明确发展路径、确定实施举措。
打个比方,就像是政府修好了一条条高速公路(培育体系),设置了清晰的路标和加油站(政策支持),但开什么车、开多快、去哪里(发展方向),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司机(企业)手中。只有这样,培育出的企业才是真正有活力、有竞争力,经得起市场风浪的优质企业。
记者:此次《行动方案》将如何更好落实落细?
答:政策行不行,关键看落实。和以往大不同,以往更多是发现优质企业,评选完,发放荣誉证书就完成任务了;这一次我们的重点是培育和发展,要持续推进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发挥好优质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是一个接续推进的过程。
接下来浙江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突出体系化培育,我省首次将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化梳理,明确了八方面的培育任务,构建成长路径和培育体系,全生命周期培育优质企业。
突出创新生态建设,提出营造鼓励创新、尊重首创、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完善优质企业金融、人才等要素支持机制,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突出各部门协同联动,一起发力做好这项工作,比如科技部门、市监部门、金融部门等,每个部门都领到了具体任务,都会深度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注重激发基层积极性。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不少县(市、区)的正向反馈,表示已经开始推动政策落地了。
记者:此次《行动方案》中还有哪些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答:主要体现在资金、创新、创投等中小企业普遍呼吁的方面:
加大资金支持。对首次升规以及升规后连续2年营收增长超过10%的企业,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给予政策支持。统筹优化使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强化创新支持。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建立高校院所“双五星”专利资源无障碍流入企业机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小巨人”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强化创投支持。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直接纳入政府投资基金项目库跟踪管理、服务,向基金管理人重点推荐,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更多项目在省内落地。加大创投基金对科创型创业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