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辉:​十年后再谈萧山创新发展|名家专栏

2025-10-24 11:17:43 世界浙商

萧山新旧动能转换之路的启示。

图片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

上半年,杭州市萧山区GDP增速4.7%,低于全省的5.8%;放眼全省,GDP超2000亿元的经济大区(县)中,有一半慢于全省平均。

同时,萧山工业投资连续6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千项万亿”项目投资额、开工数均居全省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萧山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全省0.4、8.9、2.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

结果性指标似乎慢了,过程性指标却越来越快,这一快一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战略定力、辩证思考、结构变化、干部心态?萧山这个老牌经济强区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什么样的案例和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萧山,解剖快慢之间的经济跨越与蝶变的底层逻辑。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 周国辉

昨天,浙江日报的一篇新闻评述稿《快慢之间——萧山新旧动能转换之路的启示》,特别引起我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到,旧动能焕新、新动能崛起,在杭州萧山这片制造热土上,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的内涵。这是特别令人高兴的现象。

读罢此文,我想起10年前的一件事情。2016年5月15日,我在个人公号发过一篇原创文章,叫《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转型之路——读数有感》。我说,日前,读“浙江发布”,一则关于“2015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的消息,颇耐人寻味。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首先,滨江国家高新区独占鳌头。三份榜单里面,滨江都是第一,并在经济规模竞争力、产业升级竞争力、创新环境指数、大众创业指数等12个小项中,有7个名列榜首,真叫“有独无偶”。我还说,滨江区、鄞州区、余杭区和北仑区等地都是抓创新驱动、抓转型升级比较早的地区,还有体量较大、近年狠抓创新转型的萧山,这5个地区均入围三个榜单的前十名。此文本来是有感而发,想借此联系实际,谈谈个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讲话的认识体会。没想到,萧山的同志比较敏感,居然读出了我有贬低萧山发展形势的感觉,还在网上进行反批评。大约一年后,趁萧山区委、区政府邀请我给全区领导干部作科技创新报告的机会,我比较系统坦诚地讲述了我对萧山以科技创新引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看法和意见。事后听说反响不错。十年来,我也关注萧山,每年都会找机会去萧山企业走访考察,欣喜地看到萧山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力度、措施和氛围越来越大,成效也在逐步显现出来。

我的那篇文章还突出强调了如何正确看待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我说,抓科技万不可短视和急功近利,而要认准方向,锲而不舍,真刀真枪,日积月累,必能抓出成效。要转变和创新理念,彻底打破“快字当头”“总量取胜”“速度优先”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思路,把注意力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到解决长期增长中所需要解决的内部失衡、发展不协调、不持续等问题上来。这些观点都是我学习和实践的真实体会。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身处一线领导岗位的同志这方面的认同和把握越来越好。

萧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GDP增速4.7%,低于全省的5.8%,这是萧山区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放眼全省,GDP超2000亿元的经济大区(县)中,有一半慢于全省平均。然而,另一组数据却展现截然不同的景象:萧山工业投资连续6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千项万亿”项目投资额、开工数均居全省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萧山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全省0.4、8.9、2.8个百分点。萧山的经济体量、曾经在全省的发展位势以及今天的转型趋势,是极具典型性的。从中是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

其一,从表面看,萧山的经济增速似乎放缓了,但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一种更为健康的经济肌理正在形成。

结果性指标似乎慢了,过程性指标却越来越快。这一快一慢的背后,是萧山经济发展的质变。萧山民营经济曾支撑其经济总量雄踞浙江首位。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个老牌经济强区一度陷入“失速”的焦虑。面对挑战,萧山保持了战略定力:GDP紧盯省平均线,不拉开太大差距,同时强化过程性、结构性指标的导向作用。萧山经济的“慢”,是转型期的必然阶段,是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经历的蜕变。

其二,萧山的主事者深知,短期利益固然诱人,但培育创新动能才是长久之计。

2019年,杭州地产市场火热,一块1200亩的江边黄金地块,若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金超过200亿元。这块地位于钱塘江南岸,一侧是滨江密密麻麻的高新企业总部楼宇,一侧是萧山连片工业厂房。萧山却果断出手,不仅拿出这块黄金宝地,更承诺投入数十亿元打造“交钥匙工程”,最终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揽入怀中。这些年来,萧山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引育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七大高能级平台。曾经在科创项目拼抢中略显边缘的萧山,如今已成了高端人才与科技项目的重要选项。

其三,萧山的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让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相互赋能。

“我们最大的底气,是民营经济基础雄厚。”据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艳萍介绍,萧山有14.7万家民营企业、1700余家规上企业。在河上镇,科百特公司从13年前的18亩土地起步,如今用地规模达600亩,“裂变”出过滤分离产业链的“小巨人”。这家企业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过滤膜材料领域的垄断,并催生了2.73平方公里、产业规模冲刺500亿元的膜材料小镇。

萧山推行“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齐”的原则,将有限资源向优质存量项目倾斜。通过创新裂变、转型裂变、链式裂变、增值裂变四大模式,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其四,面对人工智能浪潮,萧山积极拥抱,将其视为赋能制造业的关键突破口。“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时代。”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萧山不能错过,更加不会错过。萧山拥有1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是全省制造业场景最丰富的区县。

在恒远化纤,机器人正精准实现生产线物料的抓取、定位、转运,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效率达50%。萧山在全省首创“场景券”政策,整合超2亿元资金形成人工智能赋能“五券”体系。围绕十大场景开展揭榜挂帅,把训练场景放到了工厂一线,通过一点突破,实现行业受益。

其五,萧山的实践给我们最大启示是: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速度竞赛,而是质量与速度的辩证统一。

萧山证明了,当稳的基础足够坚实,进的步伐才能更加从容。从“快”到“慢”,是萧山从追求规模速度到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变。而这种“慢”,是为了更好的“快”,是积蓄力量、调整结构、转换动能的必要过程。如今,萧山已成为全省首批同时夺得科技创新鼎、天工金鼎“双鼎”的区县之一。这个老牌工业区,用“慢”换来了发展质量的“快”,用短期增速的“慢”换来了长期动能的“快”。如今在钱塘江南岸,曾经密密麻麻的连片工业厂房间,崛起了一座座高能级科创平台。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已建成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占浙江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的十分之三。曾经的工业强区,如今已成为创新热土。当年轻态的产业与人口在此交汇,当看得见的投入与看不见的潜力相互激荡,萧山的未来,已然在快与慢的平衡中铺展开来。

萧山十年来所经历的考验和探索以及今天的阶段性成效,是浙江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推进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对浙江和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