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都兰 薪传共融 浙青非遗互鉴活动在都兰启幕
2025-11-25 22:06:43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通讯员 张晓兰)初冬的青藏高原,寒风裹着文化暖意。2025年11月25日,“锦绣都兰・薪传共融”浙青非遗互鉴文化交流活动在青海省都兰县正式启动。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文化牵手”,不仅让江南非遗技艺与高原文化瑰宝相遇,更以非遗(历史经典产业)为纽带,深化浙江援青“文化三交”成果,为都兰文旅发展与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

都兰自古以来便是南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重镇,也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集散地,历史文脉尤为深厚。这里不仅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热水古墓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孕育了蒙古族长调、掐丝唐卡、土族盘绣、藏族石刻、藏医药等一批承载高原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43个项目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103名代表性传承人坚守与传承。

当前,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跨区域协作已成为激活中国文化基因、破解传承困境的战略支点。据悉,此次浙江派出的代表团系十五年援青以来非遗(历史经典产业)门类最强阵容,涵盖人类非遗项目杭罗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田石雕、省级非遗项目杭州刺绣、省级非遗项目周氏堂骨伤膏贴,更是云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家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连道;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裘海索;浙江省文体旅广厅非遗专家组组长沈堂彪及杭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青育及主流媒体力量,为浙青文化交流按下“加速键”。

“浙江援青十五年来始终重视文化协作,都兰高原文化的厚重与浙江江南文化的灵动各具特色。”启动仪式上,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组长、都兰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张斌致辞,他指出,本次活动暨是对口支援工作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延伸,更是浙青两地守护文化根脉、激活非遗生命力的具体行动。他强调,非遗是都兰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保护传承好这些技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当地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仪式上,还举行了“浙里石榴红”三交文化交流合作签约仪式,这一举措标志着两地非遗交流合作进入常态化、机制化阶段。活动现场还为此次活动等浙江代表团成员颁发“浙青非遗交流使者”证书,进一步夯实两地文化交流的人才基础。
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浙江非遗生活展,展厅内杭州刺绣、青田石雕、中医骨伤膏贴、杭罗织物等依次陈列,尽显江南温婉。展览现场浙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都兰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围绕技艺功法、创新方向、合力创新展开深入交流。当日下午,浙江代表团一行前往都兰县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都兰地域历史、民俗文化及非遗样本遗存,深入挖掘两地文化的共通性与独特性,为后续联合创作积累素材。

“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其魅力在于代代相传的‘活态’属性。”浙江省非遗中医药专家组组长沈堂彪在活动中表示,此次与都兰藏医药从业者的交流,不仅是治疗理念与技法的互补,更是健康养生文化的活态互鉴,这种跨域共生的力量,将推动传统医学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让濒危技艺获得新的生机。
“非遗创新必须尊重其核心内涵与文化基因。活动搭建了设计师与传承人对接的平台,需要通过‘活力的焕新’,让两地非遗在纹样设计、品牌提升等方面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国美术学院染服系博士生导师裘海索指出,希望通过构建数字纹样库等方式,在Z世代心中植入文明认同密码,让传统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为中华文明抵御文化霸权提供活态盾牌。
据悉,本次采风活动将持续至11月28日。期间,此次活动的浙江代表团将深入都兰非遗保护基地、蒙藏医医院、热水古墓群、宗加镇贝壳梁等点位,与当地传承人开展技艺探讨、联合创作。两地还将推动采风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收益反哺都兰非遗保护项目,通过可持续的“三交”活动,增进两地人民的情感联系,实现“活态传承+产业发展”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