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浙江经验 探寻市场转型路径——第十四届中国商品市场论坛观察

2025-11-26 12:41:47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记者 姚恩育 通讯员 市闻)当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消费模式加速变革,传统商品市场如何突破重围?11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商品市场论坛在杭州启幕。在这场以"活力大市场,畅通双循环"为主题的盛会上,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云发表了题为“浙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趋势与对策”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浙江商品市场在全链化、数智化、品质化、场景化、国际化五大维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对策,勾勒出浙江从“商品市场大省”向“战略枢纽型市场”跃升的新图景。

数据显示,浙江作为商品市场与平台经济先发省份,持续探索转型新路径。2024年,全省786家专业市场总成交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4.73%;今年前三季度成交额已达1.28万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8万亿元。目前,浙江拥有千亿级市场2家、百亿级31家、亿级451家,在“中国商品市场交易额百强”中占据29席,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全链化——从交易场到生态圈

浙江商品市场正从单一交易场所,升级为整合全产业链的开放生态圈。依托杭派女装、诸暨珍珠、永康五金等全省25个重点消费品产业集群,通过“平台+产业”双向赋能行动,将分散的生产、交易与供应链服务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推动商品市场突破传统的“三现”(现场、现金、现货)交易模式,向产业链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

在生产端,浙江通过培育4375家“超级工厂”、推广“小单快反”与C2M反向定制模式,精准响应中小品牌及电商柔性生产需求。如,织里童装市场集聚1万余家童装生产企业,涵盖设计、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全环节,实现“三天出货”。今年春节后一开工,就创下三天销售超1000万件童装的纪录。

在服务端,浙江商品市场超越撮合交易的单一角色,构建起创意、知识产权、质量、金融、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体系。如,义乌全球数贸中心通过集成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标准认证、金融结算、智慧物流等功能,构建综合服务生态圈,其中自主品牌商户比例已达57%。

在渠道端,浙江向上游溯源,赋能品质升级;向下游拓展,赋能市场扩容,实现产业链上下端高效联动。如,台州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设立国际直采集采展贸体验中心,基于后台算力,融合各方数据,构建起产业链与供应链适配的一站式市场入口。

数智化:从工具应用到基因重塑

浙江商品市场正经历以“数智融合”为核心的深刻变革,与平台经济的融合已从表层协作迈向深度共生,加速从“物理场所”向“数字空间”全面延伸。

“平台+”,筑牢数字化根基。全省商品市场内的经营户中,25.31%已开展电商业务,户均年成交额达362.31万元。义乌Chinagoods、平湖“羽仓”等自建平台不断壮大,数字化经营已成为市场主流选择。

“直播+”,激活产业链动能。直播电商深度嵌入产业链,2024年全省商品市场直播成交额807.51亿元、同比激增89%,跨境电商成交额253.48亿元,展现强劲增长潜力。如,华东珠宝城联合头部平台打造全国首批珠宝直播基地,构建电商产业园区运营、短视频直播培训、账号运营、公共服务等九大服务体系,引进5个MCN机构,孵化出100多名头部网红,带货主播总粉丝数突破1亿人,年GMV超过150亿元。

“AI+”,催生裂变式效应。据悉,2023年末,浙江50%以上的商品市场已完成数字化改造,累计投入超34亿元。近两年,商品市场的建设重点转向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管理智能化、服务体验场景化运营模式,特别是强化AI赋能,提升交易效率与服务体验。

义乌小商品城旗下Chinagoods自2023年10月起,相继推出小商AI设计、小商AI视创、AI视频翻译、小商AI名片等系列应用产品,超3万户商户运用AI工具辅助经营,其中深度用户订单增幅超30%。

绍兴中国轻纺城则用"布谷AI智能体"开启了面料交易的数字革命。董事长潘建华表示:"我们要打造纺织产业的'智慧大脑',通过AI+3D技术实现面料的精准匹配,让传统纺织业焕发新生机。"据悉,该平台已带动市场物流效率提升40%,有力支撑了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发展。

品质化:从数量扩张到价值驱动

随着消费升级,价格已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品牌体验和情绪价值等多个方面。浙江商品市场越来越意识到,品质化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和提升市场韧性的关键,通过强化品牌孵化、强化质量管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在强化品牌孵化方面,浙江商品市场立足自身特色,联动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培育市场品质原创经营户,对品质保护区和传统贸易区实施差异化管理,提升市场整体价值。如,濮院羊毛衫市场设立官方选品中心,与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品牌推广、商标保护等一站式服务。今年1至4月,濮院女装在某头部电商平台的商品交易总额已达6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在强化质量管控方面,浙江推进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实施,部分商品市场还自建统一质检、统一物流、统一售后的供应链平台,实现销售产品赋码溯源。

在华东珠宝城,市场依托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化质检与物流一体化中心建设,要求商家全面落实“一物一检一证”制度,实现“电商销售—产品质检—仓储打包—物流发货”全流程规范管理,质检时间缩短30%,退货率下降28.8%。

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品市场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主动宣贯《商品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商户之间、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调解机制,护航原创外观设计、商标、专利发展。目前建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场14家。如,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杭州意法服饰城等10余家市场组成四季青女装产业集群,将前端面料开发供应、中间服装设计与后端销售相互融合,开展原创知识产权备案保护,做强原创供应链体系,今年已实现销售额超41亿元。

场景化:从单一功能到融合体验

浙江商品市场正从传统交易场所,转型为多业态融合的体验式场景,通过功能叠加与跨界融合,推进模式创新、场景创新和跨界创新,重塑市场形态与价值。

“悦己经济”“宠物经济”等新消费模式带动相关品类快速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3家珠宝市场(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杭州国际珠宝城、杭州白马珠宝市场)实现成交额324亿元,同比增长7.9%;2024年义乌宠物用品销售额约30亿元,占全国同类出口15%。

海宁中国皮革城通过落地“首发经济+分层运营”,实现从“卖货”到“引领时尚生活方式”转变。目前,全国六成以上的新款皮装设计源自海宁。

平湖中国服装城纳入平湖市“家庭亲子研学游”全域旅游线路,并在全国率先探索羽绒服质量分级,吸引全国游客举家消费,带动年销售额超500亿元。

国际化:从买卖全球到链接全球

面对全球竞争,浙江商品市场正从过去简单的“买全国货、卖全球客”的集散模式,升级为高效整合与配置全球资源、深度辐射全球市场的枢纽生态。

义乌小商品城打造自有品牌“义支付”,已与全球400多家银行达成合作,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收付主流币种达20种,打通了跨境人民币支付通道,为市场贸易提供合规、安全、高效的一体化支付解决方案。

中国轻纺城在今年新设立俄罗斯站、土耳其站等3个海外站,并在缅甸、土耳其等国落地9家企业海外仓。同时,积极构建高效物流体系,继“中欧班列”柯桥号之后,今年8月“柯新亚”跨境专线迎来首发,畅达亚欧纺织贸易大通道,提升全球流通能力。

此外,浙江拓展中东欧、东南亚、非洲等地市场,在海外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分市场或展示中心,将“出海”重心从传统欧美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义乌市政府自2023年9月启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以来,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布局62个海外项目,涵盖海外分市场、海外展厅等多元业态。

“这五大趋势——全链化、数智化、品质化、场景化、国际化,既是相互独立的发展方向,更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谢小云看来,全链化是基础,数智化是引擎,品质化是内核,场景化是载体,国际化是方向,,五大趋势共同勾勒出浙江商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四大举措谋划未来发展

面向未来,谢小云提出四点建议:构筑“市场+产业”新高地,推动市场与产业集群、制造企业协同布局、价值共生;打造“市场+消费”新标杆,引导市场发展成为集购物、饮食、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消费中心;激活“市场+服务”新引擎,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市场能级和效率双提升;抢占“市场+AI”新赛道,推动市场商户开设“数字分身”,打造“永不落幕”的新型市场。

与会专家认为,浙江商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实践,为全国传统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五大趋势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推动市场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传统集散向全球枢纽跃升。

谢小云表示,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将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全国商品市场转型发展提供“浙江样本”。

来源:世界浙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