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个开发区如何再造新“城”?
2025-10-23 16:51:22 世界浙商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细看城市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任务,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到“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十年过去,中国城市发展不再以增量扩张为主,而是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对于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这种转变的“体感”更为真切。
在杭州城东,一片77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经历这样的蜕变。临平经开区,这个成立于1993年的国家级经开区,一度是粗放式工业增长的典型代表:规划围着产业转,厂区阻断交通,产业与居住的矛盾日渐突出。而如今,临平经开区正全力撕掉“传统工业区”的旧标签,朝着“城东新中心、未来智造城”加速迈进。
在这场从“区”到“城”的深刻质变中,临平经开区不仅重构空间形态、优化功能布局,更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产业功能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朝着更高能级、更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加速转型。
俯瞰临平经开区 临平经开区供图
重构空间
摆在临平经开区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空间的重构。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临平经开区最初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一切工作围绕工业生产展开。但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和人口的集聚,产业与居住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紧张与低效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
近年来,临平经开区逐渐探索出三种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由政府全额出资建设和招商。
由杭州临平开发投资集团重点打造的小林高科项目,作为临平经开区乃至临平区首个由国有平台公司开发的工业综合体项目,创新实行供地和供楼双轨并行的开发模式,让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租赁或购买楼层、楼幢。
小林高科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通过模块化设计,形成可分可合的产品组合,小到单层600平方米,大到单幢30000平方米,精准匹配不同阶段企业的生产功能需求,并提供定制化、专业化、全程化服务。
小林高科项目效果图 临平经开区供图
二是市场主导,借助社会各界资源打造新的产业链。
红丰创新带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自2022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临平经开区已完成红丰创新带产业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制定推出红丰创新带创新产业社区扶持政策,为青年人才及创新创业类活动给予相应的补助支持。
如今,来到红丰创新带,其所在的2.63平方公里区域,已从一块传统工业旧厂区逐渐转型为一片集聚现代产业、科研院所的新型产业社区。
三是政企合作,表现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以诺贝尔区块为例,这里曾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瓷砖生产基地。面对企业需要转型但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临平经开区先收储再出让,在保留原有诺贝尔企业的基础上,招引杭汽轮集团等6个优质产业项目扎根落地,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绩效。
据测算,原先诺贝尔年产值约50亿元,改造后虽然因市场缩小等因素下降至40亿元,但新引入的企业创造了50亿元产值,相当于用更少的土地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2024年,临平经开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完成1907亩,盘活低效工业1120亩。通过这三种模式的灵活运用,临平经开区不仅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腾挪出空间,更在优化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实现了筑巢引凤,为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
潮汐人口现象,是许多开发区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临平经开区也曾深受其扰。
简单来说,就业人口早晚如钟摆般通勤:白天,企业正常运转,人员密集;夜晚,企业停工后,大量人口离开。城市粘性弱,一旦产业出现波动,外来人口容易流失。
“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让开发区不仅能吸引产业,更能留住人。”临平经开区规划建设局局长袁少杰表示,临平经开区很早就从规划调整和配套完善入手,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在规划上,临平经开区打破“重产业、轻居住”的思路,积极构建“三角一片”布局,在东北、西北、南侧三个角设置居住区,中间布局产业,核心区域发展商业服务业。
这些居住区选址靠近塘栖镇、运河街道等原有人口聚集地,依托现有基础配套,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产业区集中布局,方便居民就近就业;商业服务业沿地铁线等交通干线分布,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如此一来,有效减少了钟摆式通勤,让居民在开发区既能工作,也能享受生活。
同时,临平经开区大力完善生活配套,建设游步道、绿化河道,引入商业、医疗、教育资源,提升宜居性。如今,住在开发区的居民,晚上能在河边散步,在公园休闲,不再是除了上班就是待在出租屋的状态,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粘性显著增强。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临平经开区通过优厚政策和良好产业生态,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坤珑医疗科技总经理龙飞,就是被开发区吸引的人才代表。
作为临平区“鼎湖”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的项目,坤珑医疗专注于创新型微创手术器械和智能机器人辅助医疗器械研发。龙飞表示,临平对人才项目的政策在杭州颇具竞争力,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也打动了他。
更重要的是,临平医疗产业配套健全,有医疗器械检验所、审评中心、实验中心,还能帮助对接医院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坤珑医疗的产品已有雏形,正加快推进研发,而龙飞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小而美”的科研院所入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
从解决潮汐人口问题,到吸引高端人才,临平经开区始终将“人”放在核心位置,让开发区从“产业孤岛”变成宜居宜业新城。
运溪湖板块效果图 临平经开区供图
更高能级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也是临平经开区提升能级的关键。
临平经开区的定位,一直是杭州的“融沪桥头堡”。然而,过去其与上海的连接仅有320国道,交通不便制约了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融合。
临平北枢纽的规划建设,则将让临平经开区从“概念上的桥头堡”变为“真正融入长三角的节点”。未来,拥有南北“双高铁”的临平经开区,可实现高铁40分钟达虹桥国际机场、50分钟达浦东国际机场、1小时达江浙沪各大重点城市。
临平北枢纽核心板块效果图 临平经开区供图
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集聚。有业内专家分析称,临平经开区的商业用地建筑成本较低,“价值洼地”效应将对上海的产业溢出产生强大吸引力。
以往,上海的产业溢出多流向苏州、宁波等地,临平因交通不便难以分得“一杯羹”。不久的将来,新建沪杭高铁的开通将打破这一壁垒,让临平经开区成为上海产业外溢的重要承接地,推动其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为抓住这一机遇,临平经开区已提前布局,加快枢纽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龙安湖公园、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已陆续建成,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周边路网结构全面拉开,为土地开发和产业入驻做好准备。
未来,枢纽周边将成为集产业、居住、休闲于一体的新增长极,推动开发区能级再上新台阶。
提升城市能级,既要打通“主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
过去,受粗放式规划影响,临平经开区道路不畅问题突出,不少“断头路”制约着区域联动。
近年来,临平经开区将路网建设作为重点,以“路延伸到哪里,城市就生长到哪里”为理念,持续完善交通网络。比如,在诺贝尔陶瓷地块改造中,首先打通“断头路”,构建横平竖直的路网,为产业园发展奠定基础;在枢纽周边建设中,同步推进支小路建设,让交通“毛细血管”更加畅通。
如今,走进临平经开区,纵横交错的道路连接着产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人流、车流有序流动。道路的延伸,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带动了沿线土地开发、产业集聚和人口导入,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产城融合更加紧密。
从交通末梢到长三角节点,从道路不畅到路网贯通,临平经开区正以更高能级的基础设施,支撑起未来智造城的建设,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