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如何进一步引才育才用才

2025-02-12 10:04:09 世界浙商

岁末年初,浙江的科技成果频频出圈。

DeepSeek AI大模型吸引全球目光,宇树科技的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央视春晚,之江实验室把算力送上太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研发人才的集聚。去年,我省新引进顶尖人才41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207.1人,新增35周岁以下大学生121万人,有力支撑了创新浙江建设。

近年来,浙江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走深走实,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4年9月,世界知名数学家汪徐家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归来,回到他的出生地杭州,全职加盟西湖大学任数学讲席教授。自2018年获批设立,短短几年,西湖大学已汇聚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顶尖学术人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西湖大学,正是浙江招揽天下英才的缩影。

遴选战略人才,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去年,浙江授权26家重点用人单位开展自主评审,累计遴选支持150名顶尖人才,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截至2024年底,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2项,推动脑机接口、光子芯片等100多项前沿技术成果转化,24名专家创办的27家企业估值共294.8亿元。

通过实施海外人才“访学访工访窗口”行动,2024年浙江吸引2万余名海外人才来浙访学留学、考察交流、社会实践。出台外籍人才计点积分地方鼓励性加分标准,开展外籍人才便利化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证卡集成改革。

同时,浙江持续拓宽以才引才、以外引外、活动引才、资本引才等多元引才渠道,源源不断吸引各类人才到浙江创新创业。以连续六年在温州举办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例,作为浙江引才的一张“金名片”,该平台已为温州招引了多位大健康、新材料等方面的顶尖人才。在他们的带动下,每年约有20万人次的各类人才涌入温州。

服务人才方能更好集聚人才。通过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周期精准支持,浙江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进一步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2024年,浙江构建了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人才发展“一帮到底”服务闭环,为2160名人才落实购房、落户、小客车指标等同城待遇。优化完善“人才投”“人才贷”“人才板”等金融服务体系,仅浙商银行人才银行就累计为人才提供超320亿元的融资支持。

广开引才之路,浙江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和视野,向全球人才敞开怀抱。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人才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才”,秉持这样的理念,浙江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多元平台,全力托举人才向上。

2019年,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李军配带着27项发明专利,斩获绍兴第四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2000万元扶持资金,从而开启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征途。如今,依托他研发的环保新材料,他所创立的浙江材华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多年来,一场场人才活动,通过提供基金投资、科创训练等全生命周期扶持等方式,为无数李军配这样前来浙江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搭建舞台、实现梦想。例如,从2015年起举办的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迄今已吸引全球超过1.2万个项目参赛,近400个项目在杭州落地创办企业,注册资金超过30亿元。据统计,往届大赛绝大多数的落地项目都拿到了来自政府的落地资助,85%以上的落地项目获得机构青睐拿到风投资金。

放眼全省,一座座正在升级的育才平台,为青年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24年,以“江河湖海”命名的十大省实验室和瞄准关键战略产业的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38家,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4家,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高校,人才培养同样力度不减。浙江以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加强构建人才成长梯队,创新“一校一策”模式,为高校提供集成式、个性化支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支持全省26所高校立项建设9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面向青年人才,浙江实施“院士专家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遴选65名青年人才与院士专家结对。“科学导师的学术品味高、眼光远,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更多科研领域的无人区。”多名来自浙江各个高校的青年教师感叹,同院士结对,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扩大了学习交流的朋友圈。截至目前,浙江省级人才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的比重分别达60%和70%。

有归属、有发展,浙江让人才吃下“定心丸”,安心“打怪升级”。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充分信任、大胆放权、建立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是浙江支持人才发展的一大特点。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数学高等研究院是一方不被打扰的“人才特区”。院长励建书院士表示:“这里坚持打破一切‘帽子’、论文的桎梏,始终基于独立的学术判断,汇聚一流的学者做一流的基础研究。”有赖于此,孙斌勇院士、阮勇斌院士等顶尖学者先后加盟,数学学科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浙江人才支持机制不断优化,指导各地优化人才奖补政策,推动人才“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同时改革人才计划入选者资助方式,从事前支持改为事后补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强化人才政策与科技项目、产业政策协同联动,集成资金、项目、平台、资源等给予人才支持保障。

人才使用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健全人才计划入选者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压实人才计划入选者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责任,实行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将人才绩效作为兑现政策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人才计划退出机制,防止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

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创新。把人才评价权还给市场和用人单位,推广直接认定、自主评审、第三方评价等多元化方式,省级人才计划中市场化社会化评价达67.1%。推进职称社会化评价,授予20家民营企业中级职称评审权,授权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承担集成电路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工作。

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浙江以市场化手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以宁波为例,当地推出“谁使用谁评价”机制,辅以相应的落户等政策,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最佳配对。目前,宁波共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52家,在站或出站后仍留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后1300余人,各支博士后团队每年揭榜攻关项目超100项。

发挥浙江市场经济活力足、经营主体多优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渐凸显。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全省109家企业上榜2024“制造业民企500强”,87家企业进入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100家企业进入发明专利500家榜单,进入榜单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不仅对大企业关怀备至,对众多初创公司和个人创新者这些“小树”,浙江同样“勤浇水”,给予耐心与关怀。

在《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团队游戏科学落地初期,杭州市西湖区艺创小镇为其提供了3600平方米物业支持,给予一年免租优惠。宇树科技创始人创业初期,也获得了杭州市“雏鹰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我们坚持‘长期主义’,耐心孵化项目,让人才尽情施展才能。”杭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站在新的起点,当各类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浙江的人才之树将不断开花结果。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